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落实“四个坚持” 加强中华文化学科建设

李勇刚 发布时间:2019-03-05 17:01:00 中国西藏网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四个坚持”的要求。“四个坚持”对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等学科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文化学科建设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化从来不是静止、僵化的存在,而是在应对不同时代问题的过程中,才得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成就自身的博大与绵延。当前,中华文化学科建设需要承担好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的传统学养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但一味埋首于故纸堆、只知发思古之幽情,注定将离时代的脉动越来越远。只有通过回答时代课题的不懈努力,才能赢得中华文化学科应有的尊严,激发这个学科内在的生命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学科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学科建设中需要首先明确并时刻保持清醒的问题。有些人试图以“价值中立”的原则来消解人文关切,殊不知“价值中立”最多只是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层面的具体问题,而在选题前和研究后,都需要仔细思考一个研究到底是为了谁,到底能够服务谁。在中华文化学科建设中,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多到实地调查研究”的指示,深入研究并积极回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多出“接地气”的研究成果,用中华文化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赋予精气神。

  中华文化学科建设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所期待的学术精品,是那种能够反映现实、观照现实,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的研究成果,是那种能够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研究成果。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前无古人的复杂工程,任何现成的西方社科理论都显得苍白乏力;试图通过裁剪现实来迁就那些看似“高大上”的理论,更是自欺欺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如何增强自主性和独创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这正是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科建设的根本着眼点。

  中华文化学科建设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职责要求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中华文化学科建设,绝不能“见物不见人”。一方面,有形的学术成果固然重要且必要;另一方面,学院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自身还应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和弘扬者,发挥中华人文教化“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为学员作好表率。要以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在具体的行动中向学员诠释什么是中华文化的责任伦理,什么是中华士人的道义担当。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坚持”的要求,继续深入贯彻《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坚持中华文化学科的时代性、人民性、现实性和人文性,做好这一“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心聚力。

  (作者:李勇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华文化教研室主任)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