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o大国工匠篇】不容许微米级差距,将小小钳刀用到极致
编前语:“中国梦o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中国西藏网讯 在我国卫星通信领域,活跃着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常年辗转全国各地,担负着卫星通信地球站的建站、扩容和改造工作。无论是在戈壁荒漠、边防海岛,还是在青藏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奋斗足迹,他们用青春和汗水,见证着我国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他们就是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卫星通信建设团队。傅祥,就是这个团队中的杰出代表。
不断学习,成为领域“大拿”
“70后”的傅祥从南京技师学院毕业后,进入南京熊猫集团仪器仪表公司工作。他从基础操作学起,不断提升钳工理论水平,锤炼实操技能,专注钳工岗位21年,经过不断努力,成长为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的突出代表。
图为傅祥调试车载卫星通信天线
傅祥主要负责钳工机加工、晶片分选机的安装和调试。这些工作属于精密仪器的制造,对钳工技能要求很高。在企业组织的钳工高级工﹑技师培训过程中,傅祥的实际操作考试一直名列前茅,“当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胡维宁发现我在钳工技能方面有可塑之才,就邀请我到他们部门负责卫星通讯新试产品的试制和安装。我打算一直从事钳工工种,因为我喜欢自己动手做点小东西,而钳工这个行业能充分实现我的想法。”
作为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傅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打磨高超精湛技艺。他用锉刀、千分表制作的“滴水不漏”镶配盒,征服了评委与观众,荣获“南京工匠”称号。
傅祥多次参与技能培训,提升“匠艺”。谈及赴德海外研修经历,他告诉记者:“通过一个月的参观和学习,我感受到技能人才对德国以及欧洲制造业的贡献。他们将理论与实践快速融合的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2012年,在中国电子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傅祥同志勇夺钳工组第一名;2016年,他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资质。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南京市突出贡献高级技师、首届钳工工种“南京工匠”等荣誉称号,曾获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同年12月,傅祥同志代表中国电子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13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并在中南海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攻克技术难题 全面取代进口
汇流环作为船载卫星天线上的重要组成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经常会受到供应商的掣肘,严重影响企业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
为了克服这一瓶颈,傅祥和团队成员在3个月的时间内经历十几次失败,终于在对进口汇流环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加工、制造工艺和技术,收获了成功的硕果,开发出的新型汇流环满足了各项性能指标要求,替代了进口产品,当年就为公司节约成本200余万元。汇流环工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并获得了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铜奖。
在安装某射频单元时遇到一个技术上的难题,需要在天线筒壁内部安装两个设备,并且要保证该设备在使用时性能的稳定性。在观察和分析天线筒内结构形式后,傅祥设计出一种可调节的工字型安装支架,“不仅解决了该射频单元安装的工艺难题,而且操作起来十分简洁方便,一个人就能完成安装。”
扎根一线奋斗 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从业多年,傅祥带领团队成员多次前往边疆地区,奋战在生产建设的一线,担负卫星通信地面站的安装、调试任务,先后完成几千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有力保障了多个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
图为傅祥高原地区卫星通信站安装设备
条件艰苦,更加需要团队协作完成任务。在青藏高原建站时,由于高原缺氧,队员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疼、头晕,心慌等症状时常伴随着大家。为了如期完成建站项目,团队成员忍着身体上的不适,每天都坚持加班加点地工作。“在海拔高原出现头疼头胀时,我们尽量让高原反应严重的同志做一些轻松的辅助工作。”作为负责人,傅祥体贴照顾着每一位团队成员。
再累再难,也坚持用户至上。“工作中最苦最累的莫过于穿线缆,因为每个方舱到机房之间的线缆都是通过地沟连接的,地沟里又窄又暗,他们只能趴着前进。时值隆冬季节,室外的温度已经降至零下十几度,不时还有大雪来临”,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傅祥和团队的成员们仍然一直坚持工作。到岛礁建设卫星站时,由于岛礁上的生活补给非常有限,我们不仅要自己带被褥,还要带一些补充维C和常用药品。在岛上工作时温度高达四五十度,紫外线还特别强,刚开始时皮肤又红又痛,几天后就开始出现脱皮,“不过想想用户常年生活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这点苦又算什么”。
就地取材,解决设备短缺问题。傅祥及其团队经常需去偏远之地,考虑到现场架设安装设备出现问题,无法买到合适的辅助材料和工具,“我们必须在家做足充分的准备”。当出现突发状况,器材难以购买到,需就地取材,利用废弃材料现做,这十分考验技术水平,傅祥及其团队总能通过各种替补器材完成工作任务。
发挥“传帮带”作用,打造一流技能团队
“我的师傅胡维宁同志钳工技艺超群,为人也很和蔼可亲,在工作中他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在生活中他又像一位慈祥的父亲。在他的培养下我不仅钳工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而且开阔了视野。”提及师傅,傅祥满是感恩。
图为傅祥指导青年技术工人进行装配
在工作中,他将这份师恩继续传承,帮助众多年轻人成长。“作为钳工高级技师,需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创新能力,善于了解机械制造的工艺技术和产品的材料性能,还要能培养年轻技术工人快速的成长。”在徒弟的培养上,傅祥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先培养他们都对工作产生兴趣和爱好,遇到问题教会他们怎么分析,指导他们独立完成一项工作。”傅祥的徒弟樊璐说:“每次遇到的情况都不一样,在现场会有很多突发状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灵活机动,和傅师傅一起工作,能从他那里学到很多。”
图为傅祥及其团队在探讨某项技术
近年来,傅祥所在公司承担了多个国家重点卫星通信项目,为此,公司安排新进的十余名大学生分配到傅祥所在工程组,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是关键。傅祥主动承担起指导老师的工作,把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深入浅出的传授给学生,在产品安装工艺方面,给学生做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半年时间内,这些学生就掌握了基本综合技能,并转战南北,配合公司完成多个重点项目。
在新人的培养上,傅祥也会回到母校,给学生们讲解“开学第一课”。“能回到母校参加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我很荣幸”,在问及会如何向母校学子传播工匠理念时,傅祥说:“在思想上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工作上持续专注、开拓创新。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沉下心来,把工作当成一项崇高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谈及未来打算,傅祥说道:“我想继续提高钳工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再接再厉,带出一批批徒弟、团队,弘扬工匠精神,为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西藏网 文/孔夏 图片由傅祥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油田连续发现5个亿吨油气田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青海油田”)11日对外披露,通过近10年的努力,青海油田攻克了青藏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地质勘探,有效指导了青海油田油气勘探连续发现5个亿吨级整装大油气田,新增三级油气储量当量1...[详细] -
地球在发烧 “撒盐”降温是一剂良方吗?
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大胆提出“盐计划”:在大气对流层上部播撒细盐粉挡住太阳光,进而给地球降温。这一看似疯狂的设想是否可行,会不会带来新的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争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