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赏阅

十八军进藏 “团结包子”暖人心

周晶 发布时间:2019-06-17 09:0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川滇藏交界,金沙江上游,素有“高原江南”“弦子之乡”之称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人口95%为藏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图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图片来源:巴塘县政府门户网站

  吃糌粑、喝酥油茶、烹饪“团结包子”,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巴塘“团结包子”是巴塘县的一道特色小吃,与传统意义上的包子区别甚远,包子做得特别大,一个蒸笼一个包子。一个大包子可供10多人食用。

  当地百姓为什么要把包子做得这么大?原来典故来源于十八军进藏。

  当年十八军进军西藏,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为了表达对“金珠玛(解放军)”的深情厚谊,当地县工委、县军事代表办事处,组织东藏民主青年同盟的盟员、小学生、人民群众、寺庙僧侣等数百人夹道欢迎,并按照巴塘人爱吃蒸肉和用蒸肉包子来宴请尊贵客人的习俗,买来排骨、肥肉、面粉、玉米粉、土豆、葱、蒜、姜、花椒、豆瓣、八角等材料,蒸制“蒸肉”来款待。


图为巴塘县百姓制作的“团结包子”。图片由巴塘县宣传部提供。

  家用的笼屉小,蒸出的数量有限,人们就到寺庙借来大笼屉,一屉就够一排人食用。当地百姓把包子包成一个大圆形或五角形,为十八军将士接风洗尘,温暖了将士们的心。

  为了表达军民团结和各民族大团结的情意,当地百姓就把这个大包子称为“团结包子”。当年十八军经过巴塘时,正值端午节前后。此后,每年端午节,巴塘城区家家户户都要吃“团结包子”,以纪念十八军进藏,也寓意全家团团圆圆,和睦美满。从此,巴塘的“团结包子”不仅成了特色名小吃,还成了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宴请宾客的美味佳肴。


图为馅儿料丰富的“团结包子”。摄影:周晶

  如今的“团结包子”馅儿可以是牛肉、猪肉,也可以用玉米粉和米粉炒熟后再和排骨、五花肉、芹菜、葱一起和成馅儿包在包子里。“团结包子”按进食的人数而定包子的大小,有多少人共同进餐,就下多少分量的面粉,做成一个大包子,管叫大家吃饱。特别是在巴塘人进行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时,“团结包子”更显魅力,它制作简便,老幼皆宜,饭菜同熟,清香、怡人、可口。

  吃“团结包子”时,进餐的人们围坐在一起,把冒着腾腾热气、散发着浓浓香味的包子摆在桌子中央,然后每人面前放上一个小碟子,碟子里盛上蘸水。除此之外,还要打出一壶浓酽的酥油茶。


图为巴塘名食“团结包子”。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摄影:丹增平措

  “团结包子”这种舌尖上的美味不仅传颂着一个故事,更传承着一种精神。如今,食材渐丰的“团结包子”,犒劳的不仅是人们的味蕾,更是在传递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深切情谊。(中国西藏网 记者/周晶)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进藏先遣连 (下)

    很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好名声像长了翅膀似地迅速传到藏北高原群众的耳朵里。从此,他们每到一处,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笑脸相迎。部队卫生员给群众看病,战士们给孤寡老人打柴背水,先遣队指战员们一下子就成了藏族人民的贴心人。[详细]
  • 进藏先遣连 (上)

    1950年8月1日建军节这天,毛泽东主席亲自下令,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直接指挥,成立一支特殊的连队——进藏先遣连,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入藏的部队之一,从新疆于田普鲁出发,目的地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首府噶大克(噶尔县)。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