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赏阅

用声音塑造艺术形象的“猴哥”

尼玛潘多 发布时间:2019-03-12 09:17:00来源: 西藏日报


伦珠巴桑为角色配音。


伦珠巴桑在现场导演。


伦珠巴桑与同事们一起分析剧本。

  藏语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深受西藏广大观众的喜爱,无论走到城乡的哪个地方,说起会说藏语的“孙悟空”,几乎无人不知,在西藏,他还有一个昵称——“猴哥”。因为对“猴哥”的喜爱,站在他背后的著名配音演员伦珠巴桑更是深受观众欢迎。

  “在西藏的任何地方,我总能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不分年龄大小,都亲切地称呼我为‘猴哥’‘猴老师’‘悟空’等。这是我从事译制工作以来,老百姓给我的最高奖励。虽然我也获得过许多国家级、自治区级的嘉奖,但更看重老百姓给我的评价,我更喜欢人们称我为‘猴哥’。这是我从事译制工作以来,用声音刻画的最好的一个人物形象。不用说别人,我自己将近有五六年时间,没能从孙悟空的影子中走出来。”伦珠巴桑如是说。

  伦珠巴桑的配音之路,开始得非常偶然,然而找到其中的乐趣后,他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一行。

  1971年,初中毕业的伦珠巴桑,和那时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来到基层当知青。对一个城市青年来说,农村有着太多的新奇,伦珠巴桑的热情在这里得到了释放,踏实能干的他也得到了村干部的认可。1976年底,身边很多同事陆续回了城,作为村里的劳动能手,村党支部书记却舍不得这个好帮手,不同意他回城。

  直到1977年,自治区电影公司招收配音演员,命运之门才为他开启了回城之路。

  在当时的西藏,配音演员是个闻所未闻的职业。自治区电影公司刚刚组建译制科,西藏电视台还在筹办当中,译制业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第一批配音演员的招考工作也相对简单。就这样,没有任何译制基础的伦珠巴桑,凭着口齿伶俐,顺利考上了电影公司,更幸运的是,他们这批人被送到内地深造,开始专业化培训。

  伦珠巴桑回想走过的配音之路,充满幸福与骄傲。“每每回想起曾经走过的路,心里是满满的幸福。我很幸运自己找到了一份值得深爱的职业,并从中感受到了成就与幸福。”

  配音是一门声音的艺术,用声音塑造艺术形象。配音演员要像剧中演员一样,琢磨理解剧中人物的特点,要跟随剧中演员的表演节奏去思考和表达。说白了,配音演员就是在录音棚里演戏。

  在学习中,伦珠巴桑接触到被译成汉语的《简爱》《桥》等译制剧时,深深地震撼了。他觉得配音也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值得一辈子摸索研究。随着学习的深入,他爱上了这个富有挑战性的职业,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女奴》是伦珠巴桑配音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以其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观众。中国电影配音泰斗陈汝斌为《女奴》中的莱昂休配音,为中国观众塑造了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藏语版的《女奴》中,伦珠巴桑被选定为剧中的莱昂休配音。前有大师是一件幸事,他有可以学习的榜样,但也是一件坏事,怎样超越或者突出个性,是一道过不去的坎。为了塑造好这个形象,伦珠巴桑把汉语版的《女奴》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对莱昂休这个角色有了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对如何塑造这个角色有了自己的看法。信心倍增的他走进录音棚后,很快找到了感觉进入了状态,用自己的声音把阴险毒辣诡计多端的莱昂休,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把一个说藏语的莱昂休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心中。

  和伦珠巴桑一样,剧组中的其他人物也是憋足了劲,要把第一部译制剧配好。

  当第一部藏语译制剧《女奴》在西藏电视台播出以后,达到了内地类似播出《排球女将》《射雕英雄传》时的万人空巷。伦珠巴桑也多了一个名字“莱昂休先生。”

  成功,让西藏的第一批配音演员们深感欣慰。“虽然西藏的译制工作,比内地起步晚、底子差,我们的配音技巧和基础也差一些,但我们拥有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热爱,能用自己的声音艺术回馈观众,这是语言的魅力,也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伦珠巴桑说。

  这个成功给观众带来的是快乐,给配音演员们带来的是激励。此后,又有了《叶赛尼娅》《简爱》《王子复仇记》《茶花女》《阿里巴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西游记》《济公》《水浒传》《封神榜》《西藏秘密》和动画片《一休》《西瑞》等多部藏语译制剧,其中的一些精彩台词和插曲在观众中流行开来,配音演员这个职业也被观众日渐熟悉。

  在伦珠巴桑的配音生涯中,最难以忘怀的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个角色。《西游记》广受观众欢迎,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为这个形象配音压力很大,伦珠巴桑不断揣摩这个角色,在对角色有较深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声音再次塑造人物形象。他在为孙悟空配音时,不仅口型准确到位,而且通过语言艺术,把孙悟空的神态、情绪塑造得活灵活现,提高了藏语版《西游记》的艺术效果,观众百看不厌,成为译制剧中的经典之作。

  兴趣和热爱是走向成功的基石,伦珠巴桑对译制工作两者兼备,由于热爱,他不仅自己配音,还导演译制剧。

  导演是电视剧译制片创作成功的关键,需要自始至终参与艺术创作全过程,根据剧中人物的情绪发展,把握好配音演员在对话中的节奏。作为导演,要做的工作比普通配音演员多很多,只有熟悉原片、研究原片、吃透原片,胸有成竹,才能运筹帷幄。凭着一股热情,伦珠巴桑在这方面下足功夫,又使自己的导演才华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一部部优秀的译制剧也从录音棚走向荧屏。

  由于他在译制工作上的突出成就,他成为了西藏电视台电视剧译制中心主任,并于1998年获得国家民委、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 “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译制工作突出成绩奖”。2009年7月,荣获第六届全国“德艺双馨”工作者称号。2016年,他导演并参与配音的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荣获第七届中国民族题材电视节目“金鹏展翅”译制片一等奖。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西藏的电视剧译制工作正快速发展,一批以藏族为主体的翻译队伍、译制演员队伍、录制技术队伍以及译制导演队伍已经成长起来了。伦珠巴桑自豪地说,这支队伍每年将1300小时的译制作品呈现给广大农牧民,每天观看藏语译制剧,成为农牧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成为丰富广大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如今已退休赋闲在家的伦珠巴桑,仍然将生活安排得十分充实,除了健身之外,只要译制工作需要他,他会立刻无条件出现在录音棚,他说,译制工作给我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快乐,在我的心里“戏如人生、戏比天大”。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在西藏,感受日月同辉

    在西藏工作二十四年,记不清,多少个日子,东边山上,一片红彤,金色的阳光普照山脊,温暖在一步步向人们靠近。然而,就在此时,放眼西边千里横黛色, 常有一轮明月挂在山顶上。[详细]
  • 西藏女性:一朵朵绽放在雪域边陲的格桑花

    山南,位于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这个坐落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下辖地级市有着绵延600多公里的边境线,包括隆子、错那、洛扎、浪卡子四个边境县。[详细]
  • 班丹旺久和他的“藏红花姑娘”

    2018年12月中旬,年楚河谷迎来一场大雪,多年少有。雪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红河谷藏红花产业园帮玉塘基地里,状况频出。维修电路、更换水管、给泵房加温、维修生产线……班丹旺久不分昼夜,只为呵护他的“藏红花姑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