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会在拉萨召开。会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系统发布了“十大应用成果”,并通过图文、实物及数字化展示等方式,系统呈现第二次青藏科考顶层设计、标志性进展、四大成果体系以及30项代表性成果等内容。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同志、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务代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代表和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活动。
此次会议发布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应用成果”包括:全过程科学支撑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建成地球系统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服务重大工程和跨境灾害防控;提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方案,科学支撑羌塘、三江源等国家公园建立;评估青藏高原重大生态工程正向成效,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提出川藏铁路生态保护和灾害避险优选方案,保障重大交通工程安全;创新多年冻土区灾害防控技术,支撑青藏高速工程建设;评估雅江流域冰-水-沙灾害风险,服务重大水电工程建设;实现锂钾、油气等矿产资源能源现状与远景新突破,支撑青藏高原战略资源能源储备基地建设;青藏高原温室气体科考监测网和“贡嘎”系统持续为碳核算提供中国自主系统与数据,服务双碳目标和气候变化应对;提出强边固边兴边发展新模式,科技支撑国土安全屏障建设。
第二次青藏科考发现,青藏高原经历了三次环境转型:山海翻转与差异隆升驱动季风北进和暖湿海洋水汽输送,推动第一次环境转型;北部隆升与现代高原形成奠定寒旱化和三极联动格局,促成第二次环境转型;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造成高原暖湿化和暗绿化,驱动第三次环境转型。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提出,从综合集成成果视角判断,青藏高原正处于第三次环境转型期,作为亚洲水塔供水能力增强,支撑国家水资源保障和水安全战略,碳汇能力增强,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生物多样性服务人类潜力增强,保障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宜居发展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亚洲水塔失衡与冰冻圈灾害、生态系统失衡与生境破碎化等风险。
此外,基于第二次科考成果提出“三极联动”的新思考,把青藏高原与南极、北极作为地球系统的三个关键极来研究它们的相互作用。科考发现,青藏高原通过改变大气环流、调整碳循环、影响全球热量分配,主控了全球变化进程。“下一步,通过精确重建这一过程,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三极联动’假说,这对于理解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地球系统的响应也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方小敏说。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开展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次青藏科考既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一项标志性科学工程。自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实施以来,全体科考队员聚焦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瞄准地球系统科学国际前沿,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组织科考分队3000队次,科考人员30000人次深入高原腹地开展了覆盖青藏高原全域的科考,推动世界级原创成果产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了积极贡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