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极”,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下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
“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
“守护好‘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
……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发挥第二次青藏科考的科技支撑作用,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自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科考队员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踏冰卧雪,开展了青藏高原五大综合区内19个关键区的全域科考,取得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碳汇功能和潜力、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高原适应与绿色发展、高原隆升效应等世界级原创成果。
立法筑基 科学锚定生态保护底线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法是根基,科学是内核。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说:“从立法启动到施行落地,科考成果始终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科学底气。”这份底气,源于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与制度保障。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提出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全国人大组织启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将青藏高原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第二次青藏科考全程提供科技支撑——从立法调研到论证定稿,科考队提出的加强冰川变化监测、完善灾害预警机制、强化亚洲水塔保护、推进一体化保护修复治理等一系列核心建议,因贴合高原实际、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在立法过程中被充分采纳。
“立法先行,科技护航,两者相辅相成。”姚檀栋介绍,依托科考成果,《西藏自治区冰川保护条例》已正式施行,目前正在推动《西藏自治区落实〈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细则》落地实施。
科学支撑不止于立法层面。
2023年9月10日,“2023西藏·南迦巴瓦论坛”上,姚檀栋院士以《从利用到保护的科学探索——青藏科考之路》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阐释了青藏科考从资源利用到生态保护的范式转变,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从立法保障到实践探索,我们始终以科学数据为依据,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姚檀栋道出了几代青藏科考人的坚守与担当。
探水析碳 破解高原生态核心谜题
亚洲水塔的每一滴水珠、每一寸草甸与冰川,都牵动着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平衡。
第二次青藏科考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三大核心议题,队员们踏冰卧雪、深耕细研,用一组组翔实数据揭开高原生态变化的神秘面纱,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坚实的中国科学依据。
在那曲市申扎、班戈和尼玛三县交界处的色林错,湖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而这片静谧之下藏着生态变迁的鲜明印记。
“20年前,我第一次到色林错。如今再来,看到当时在湖畔扎营的地方已经被湖水淹没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毅峰说,科考数据显示,自1976年以来,色林错面积已扩张约40%,淹没周边牧场超220平方公里,成为青藏高原面积变化最大的湖泊。
作为“亚洲水塔”核心区之一和长江发源地,色林错的扩张并非个例——在全球变暖影响下,亚洲水塔正经历重大变化,水资源分布状态、格局及季节分配的改变,给周边地区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西藏拥有我国最大的冰川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的冰川占全国总量的48%,这些冰川不仅是重要水体,更通过冰芯记录着地球百万年的环境演变史。
“第二次青藏科考2024年成功开展‘守护水塔:一原两湖三江’科考行动,我们在普若岗日冰原首次发现了青藏高原最厚冰川,厚度达400米,还创下了324米的全球最长山地冰芯钻探纪录。”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说,这些珍贵的冰芯样本,将为追溯地球环境变迁提供关键线索。
在碳汇研究领域,科考队同样交出亮眼答卷。“我们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大气碳反演系统‘贡嘎模型’,已获得‘全球碳计划’认证,这为精准评估青藏高原碳收支提供了科学保障,为国际碳收支评估作出了中国贡献。”姚檀栋介绍。
第二次青藏科考查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年碳汇约1.2至1.4亿吨CO2,占全国生态系统年碳汇的10%至16%。按照当前青藏高原每年CO2排放量约5500万吨计算,碳盈余超过6500万吨/年,已经为全国实现碳中和作出了贡献。
登高致远 铸就科考丰碑增强国际话语权
青藏高原,既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这里的每一点环境变迁,不仅关乎区域及周边生态安全,更会通过广域联动效应影响全球气候格局。
如何应对这一全球共性挑战?第二次青藏科考给出了中国答案。
“我们始终以全球视野布局,积极开展‘以我为主’的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研究。”姚檀栋说,2009年,他联合国际顶尖学者,共同发起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为全球高原科学研究搭建起重要合作平台。
一项项国际合作的落地生根,让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通过多年深耕,我们已实现科学引领、话语引领和队伍引领的多重突破。”姚檀栋介绍,在科学研究领域,科考队聚焦亚洲水塔变化、碳汇功能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高原适应、高原隆升效应等核心议题,产出一系列世界级原创成果,持续领跑全球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同样,在国际话语层面,科考工作深度融入国家外交战略,2020年“环喜马拉雅”论坛上,姚檀栋主持科学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向来自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科学家分享中国实践与经验,推动各方凝聚应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
在人才培养方面,依托TPE国际计划,不仅凝聚起一支长期合作的全球顶尖科学家队伍,更为周边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批科研中坚力量,为全球高原研究注入持续动力。
如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创造巅峰使命极高海拔科考多项世界纪录,树立世界级原创性科考活动标杆。
“这不仅能深化人类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新认识,更能促进‘从0到1’的世界级原创成果突破。”姚檀栋坚定地说,“我们将继续拓展研究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持续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科技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守护这片‘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