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泉河畔,风雪中矗立着一座威严的哨所——西藏军区某部昆木加哨所。“昆木加”在藏语中是“鲜花盛开的天堂”的意思,但这里的自然环境却与这美好的名字相去甚远。
昆木加哨所位于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哨所周围平均海拔约4900米,年平均气温不到5摄氏度,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每年大雪封山近5个月。高寒缺氧,让这里一度被视为“生命禁区”,植物不易生长,鲜花更是难得一见。
从1960年第一批边防官兵进驻开始,一代代官兵在哨所扎根,用青春守护着祖国的西南大门。昆木加哨所,也因此被誉为“西南第一前哨”。
65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却是哨所官兵坚守高原、忠诚戍边的真实年轮。走进昆木加,你能在呼啸的风雪中,听见他们对祖国最坚定的誓言。
国旗飘扬,那是战士心中最美的戍边红
在边关,最美的颜色是红色。
周一清晨,天还没亮,下士尼玛翁杰已经起床做准备。他是哨所的升旗手。在这里,升旗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同时带着几分危险。
哨所面积小,没有专门的升旗台。每周一,升旗手要爬上10多米高的哨楼顶,把国旗升起来。哨所常年刮着6级以上的大风,气温极低。看似简单的任务,执行起来却并不容易。
尼玛翁杰2021年入伍,是一名大学生士兵,身高一米八六,是哨所里个子最高的兵。入伍后,得知哨所有升旗任务,他主动报名。“因为我个子高,被选为升旗手。升旗很冷,也很危险,但每次看到五星红旗飘扬,我心里就特别激动,浑身是劲。”他说。
为了当好升旗手,尼玛翁杰经常在室外练习。曾经恐高的他,也在一次次任务中克服了恐惧。
早上8点,第一缕阳光照在山头,哨楼顶上的五星红旗准时升起。战士们齐声高唱国歌,歌声回荡在群山之间。雪山的映衬下,国旗格外鲜艳——那是战士心中最美的戍边红。
这次升旗仪式,还有一位特殊的“客人”——90岁的冉隆均。他是哨所初建时的见证者,通过视频连线观看了升旗仪式。看到国旗升起,老人热泪盈眶。1960年,100多名官兵奉命进驻昆木加,组建了最初的边防队,冉隆均就是其中一员。
“那时候,昆木加还是一片荒滩。物资少、建材缺,我们就地取材,挖冻土、背石头,白天还要巡逻。”冉隆均回忆,为了赶在大雪封山前建好哨楼,大家经常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哨楼初具规模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楼顶的竹竿上绑一面五星红旗。国旗升起的那一刻,大家忘记了疲惫,不约而同唱起国歌。
“一定要守护好这面国旗,守护好这抹红……”老人声音哽咽。
随着时代发展,二代、三代哨所陆续建成,老哨楼虽已不再使用,却和那面国旗一起,成为官兵心中的精神高地。
老哨楼上挂着一条横幅:“4.5公里—4500公里”。下士农盛观解释:“4.5公里是哨所离边境最近的距离,4500公里是我们对首都的守望。”在这里,一草一木,一兵一哨,都写满了忠诚。
65年来,无论风雪阴晴,五星红旗始终飘扬,忠诚戍边的信念始终如一。这份忠诚,源于一代代戍边人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从冉隆均那代官兵在荒滩上立起的第一面国旗,到尼玛翁杰等官兵在风雪中的每一次升旗;从建哨初期“忘记疲惫”的奋斗,到如今“浑身是劲”的坚守——忠诚,写在雪山之巅永不褪色的鲜红里,更写在战士用青春和生命践行的誓言中。
边关路远,坚守让青春有了更重的分量
没到过边关,不知道路有多险。
中午,记者跟随官兵们踏上巡逻路。车辆在柏油路上行驶一段后,转入山间小路。路面狭窄,尘土飞扬,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十分危险。“抓稳坐好,别紧张!这条路我们熟,马上就到徒步点了。”指导员索朗扎西指着前方的垭口说。
一阵颠簸后,巡逻车停了下来,接下来的路只能靠步行。下车一看,车辆已到半山腰,背后是巨大的山体,脚下的土路蜿蜒曲折,前方的羊肠小道更是险峻,坡度超过60度,一眼望不到头。初次走这条路,记者心惊胆战,官兵们却早已习惯。列队之后,他们在指导员的带领下向山顶进发。
“脚下要看准、踩稳,调整呼吸,尽量不要往下看。”索朗扎西说,这些都是巡逻路上积累的经验,走多了就不怕了。
一个多小时后,巡逻分队来到一块巨石前。官兵们把随身带的糖果和路上采的野花放在石板上。“老班长,我们来看您了……”大家持枪敬礼,神情庄重。索朗扎西告诉记者,30多年前,时任二班副班长的陆永刚感冒初愈,因放心不下新兵,坚持带队巡逻。途中突遇暴风雪,他因高原反应引发肺水肿,生命定格在这里。从此,每次巡逻路过,官兵们都会来缅怀他。
“陆班长牺牲时,口袋里还装着未婚妻的信。”索朗扎西的声音低沉,“信上说,等他回去结婚。可他却永远留在了这里。”
走在队伍中的下士和献峰第一次听这个故事时刚满19岁,还是个想家想到偷偷掉眼泪的新兵。他说:“那时我忽然明白,为什么一代代人要把青春奉献在这里——因为有些选择,比个人的幸福更重要。”
面对寂寞与牺牲,一代代官兵从不言悔,把忠诚的足迹刻进祖国的山河。
休息了十来分钟,索朗扎西发现远处乌云逼近,立即集合队伍。空气中已弥漫着雾气。“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一旦下雨下雪,路就更难走了。得抓紧时间!”他说。
天色渐暗,山顶气温骤降,寒风呼啸。官兵们脸上没有一丝畏惧,年轻的面庞更加坚毅,互相鼓励的声音在队伍中回荡,“界碑不远了,再加把劲!”
又走了半个多小时,索朗扎西指着前方突起的石碑说:“看,那就是界碑!”
和献峰轻轻拂去界碑上的尘土。3年前,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大学生还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把最好的年华留在这荒凉之地。直到他在哨所荣誉室看到陆永刚发黄的照片,直到他在巡逻路上接过老兵手中的枪,直到他第一次亲手触摸界碑——他逐渐懂了:“我的青春在边防,有了比留在城市更重的分量。”
在昆木加哨所,有两排标语格外醒目:“雪海云天戍忠诚,青春花开昆木加”。和献峰说:“昆木加看不到花,但如果你用心看,这里处处是‘花’。因为官兵们把忠诚融进了祖国的雪海云天,忠诚之花开满了边关。”
建哨以来,一代代官兵用行动践行青春誓言。哨所多次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10余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边关有我,请祖国放心!”界碑前,官兵们的誓言在群山间久久回响……
科技赋能,“雪域孤岛”成为温暖的港湾
记者在哨所采访时,正好赶上配送的货车来送菜。司机张学军说,他每3天来一次,保证哨所蔬菜供应新鲜充足。
跟着搬菜的官兵,记者走进哨所菜窖——辣椒、茄子等各种蔬菜摆放整齐,冰柜里肉类储备充足,还有从千里之外运来的活鱼和螃蟹。
“现在只要一键下单,3天内菜就能送到,种类多,还新鲜!”司务长周烨说,过去冬天物资难进来,如今柏油路通到哨所,吃菜问题大大改善。
“除了配送,哨所自己也种菜。以前保温大棚只能在7到9月份种出青菜,现在有了‘植物工厂’,官兵天天都能吃上新鲜蔬菜!”周烨说。走进植物工厂,10多种蔬菜长势喜人。技术员洛茸都吉介绍,这里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用电脑控制光照、湿度等参数,缩短了蔬菜生长周期,从育苗到成熟只要20多天。采摘烹饪后,这些蔬菜就能端上官兵的餐桌。
走出植物工厂,阵阵欢笑声传来。记者循声走去,看到一座文体活动中心。推开门,几名官兵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里面还有台球桌等设施。
“2020年底,哨所用电接入了国家电网,结束了60年不通电的历史。电来了,更多设施和电器进了哨所,官兵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索朗扎西说,去年新建的文体活动中心还配备了室内电影院,让戍边生活不再单调。
通电、通路、通网,昆木加哨所这座曾经的“雪域孤岛”,如今已成为温暖的港湾。新营房整洁明亮,各类设施一应俱全:氧气通到床头,餐食营养健康,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官兵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的保障模式逐渐走进高原官兵的生活,科技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日常任务的执行中。
巡逻执勤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巡+车巡+视巡+机巡”的组合模式,成为日常巡逻的常态。
在哨所监控值班室,AI识别系统发出警报,农盛观从屏幕上发现,西山角铁丝网处有一名邻国牧民企图带牛群越界。他立即上报,并与地方单位共享信息。二级上士王思诚操控无人机飞往现场,传回高清画面,并用喊话器劝离牧民。10多分钟后,警报解除。
“以前处置突发情况,全靠战士的‘铁脚板’,费时费力。”戍边12年的王思诚对科技带来的变化深有体会,“哨所防区范围广、边境线长、巡逻点位多,很多点位在雪山深谷之间,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巡逻既危险又辛苦。无人机和智能监控的应用,帮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如今,昆木加哨所的多个点位已实现“空中巡逻”。
从“铁脚板”到“科技化”,边防执勤方式不断升级。监控大屏的蓝光映在00后新兵索朗坚参稚嫩却坚定的脸庞上。这名刚下连的大学生士兵,正专注学习操作无人机控制台。
夜幕降临,窗外无人机航灯如星辰闪烁,与哨所飘扬的国旗相互辉映。索朗坚参在日记本上郑重写下一行字:“强军征程上,我愿做这座科技哨卡最敏锐的‘眼睛’,更要做雪域边关最忠诚的‘界碑’。”(陈武斌参与采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