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地平线,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人民法院的门楣上,法徽闪耀。
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上,法治的温度与民族团结的深情,正通过一群司法工作者的日常实践悄然交融。
边琼是桑珠孜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她接手的一起分家析产纠纷案件中,原告洛某与被告杨某(原告养女)吵得不可开交,一度闹着要分家别过。
本着“调解一个案件、重拾一份亲情”的初衷,边琼接手了此案。了解案情后,她多次深入原、被告所在地,与当地干部群众沟通了解实情,得知案件是因这对养父女轻信外人谣言而起。
调解环节,因两人误会太深,效果甚微。边琼多次登门,以拉家常的方式,倾听心声,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并提供心理慰藉。最终,在边琼的坚持和努力下,原本对簿公堂的一家人达成和解,重归于好。
“家事无小事,家安则国安。只有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日常、落到实处,才能推动民族团结工作不断走深走实。”边琼说。
桑珠孜区人民法院三级法官雷昊,在日喀则工作生活多年。他处理的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均为藏族同胞。
调解阶段,始终无法与被告取得联系。雷昊经多方打听,得知被告因放牧暂住于牧场。
被告的临时住所在山上,当地人上去都要歇好几次脚。考虑到雷昊因长期在高原工作身体状况不佳,一旁的法官助理劝他在山脚下等。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办案子既要用真情与温暖,更要身体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传递司法温度。”雷昊说罢,便带队直接奔向当事人在山上的临时住所。
雷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带着“糌粑味”的话语,诠释了“家庭和为贵”的重要性。双方当事人也冷静下来,同意调解。
记录在卷宗里的温暖,在桑珠孜区人民法院还有很多,就像那枚永不褪色的法徽,既镌刻着公平正义,也映照着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法院是汉、藏、回多民族的大家庭,我们有着对法律的执着和尊重,有着对当事人的热情和关怀……还有着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故事。”桑珠孜区人民法院四级法官助理扎西白珍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守的不只是法律底线,更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近年来,桑珠孜区人民法院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践行于法院工作的各环节、各方面。法官们把法徽揣在心里,把群众放在心上,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能接受的方式化解矛盾,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心里发芽。
桑珠孜区人民法院的实践表明,用每一次公正审判化解矛盾,用每一次贴心服务温暖人心,就能为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