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广泛凝聚共识 描绘幸福蓝图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综述

发布时间: 2025-08-18 08:58:00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制定重要文件,都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和优良传统。”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五五”规划意义重大。

  今年以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把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同依法履行人大职责紧密结合起来,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立足职能定位、着眼守正创新,分批深入全区7地市、64个县区、340余个乡镇街道,以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查阅资料、走访群众等形式开展调研,以人大担当作为助力西藏“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高位推动谋划 筑牢规划编制坚实根基

  调查研究是一项需要深谋细化的系统性工作,必须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方法论。

  4月8日至10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结合全国人大启动“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若干重要问题调研的部署,决定采取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列出问题清单、各党组成员领题破题的方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把群众期盼和社会关切真正挖掘出来,形成有质量、有分量的调研报告,服务西藏“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将“高位推动谋划、精心组织实施”的特点充分体现。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人口、人心、人才工作决策部署,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根据“一要点三计划”工作安排,成立专题调研组全面调研全区人口、人心、人才工作开展情况。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严金海担任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要求围绕“依法治藏,争取人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开展调研。

  专题调研组自4月初开始,紧扣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心凝聚、人才队伍建设三项重点内容,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地市人大等共33家单位和部门书面征集关于人口、人心、人才工作问题线索,深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民委等10个区直部门和拉萨市、山南市、那曲市、昌都市、林芝市5个市、25个县区市、49个乡镇、12个社区、22个村居、31所学校、11所医院、7个企业和12座寺庙,共召开座谈会25场729人次,收集到存在困难问题171个、意见建议75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该专题调研组利用近两周时间,先后深入昌都市边坝、洛隆、卡若、左贡、江达、丁青等县区,实地走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3个、历史文化展览馆1个、爱国主义主题公园1个、乡镇街道和村居(社区)12个、学校3所、寺庙3座、文化遗址2处、医院2家、国营和集体及民营企业5家,看望慰问民族团结家庭4户,召开座谈会4场,全面总结典型做法和创新举措。

  专题调研活动中,各调研组始终把牢政治方向、严守纪律底线,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实施办法。

  “调研期间,我们自觉转变作风,轻车简从、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给基层增加负担,直奔现场、直面问题,看变化、听介绍、访实情,努力做到真听民声、真解民情。”一位参与“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的成员说。

  坚持实事求是 确保规划目标科学合理

  坚持实事求是和问题导向,是此次专题调研的鲜明特点。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结合西藏区情和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科学谋划调研重点任务,精心拟定“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人大代表在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中的定位和任务”“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南北山绿化高质量发展”“西藏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区人口、人心、人才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

  从涉及面来看,内容广泛、代表性强,均是“四件大事”范围,既关注普遍性问题,又聚焦重点难点;既有宏观层面的政策研究,又有微观层面的个案分析,体现了西藏区情和边疆地区民族特色。期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就所领主题,组织专题调研组赴全区四级行政单位,开展“蹲点式”田野调查,收获颇丰。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日喀则市桑珠孜区聚焦“生态”大事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面貌显著改善、人居环境大幅提升,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满足农牧民美好生活需要,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专题调研组带着既定问题,对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章立制、举措落实、宣传引导、效果评估等环节,实地走访桑珠孜区江当乡、甲措雄乡、曲美乡等地,围绕厕所革命、垃圾治理、人畜分离、村貌提升等内容,察民情、访民忧、解民情,努力做到真了解情况、了解真情况。

  “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交换、比较、反复、思考的方法,抓住重点,既解剖麻雀又探索规律,既深入调查又注重研究,力争把问题研究透、把握准、抓得实。”一位参与调研的干部总结道。

  纵观各专题调研组,无论是民生改善、产业发展,还是生态保护、民族团结,都始终直面核心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安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结合西藏不同地区海拔差异和资源禀赋,“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组安排两个阶段、两个区域,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全面调研,其中第一阶段沿G318向东南方向行进,第二阶段选在沿G317向西北方向行进,途经20个县区,沿线热门旅游打卡点较多,选点科学合理。再如,南北山绿化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造林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工程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调研组多次深入南北山绿化一线,从资金保障、制度管理、苗木供应、科技支撑、后期管护、生态红利等方面着手,查实情、督进度、解难题,推进南北山绿化取得阶段性进展——这些从调查研究中形成的报告,将成为“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参考。

  深化调研论证 提升规划决策质量水平

  6月17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调研并听取自治区“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坚持集思广益,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以多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为切实改进调研作风,着力提高调研实效,一是注重调研的广泛性,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了解各级人大代表履职情况;二是注重调研实效性,聚焦调研主题,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厂车间、项目一线,以面对面听、心贴心问、实打实访方式,把真实情况摸清、把突出问题找准、把对策建议提实。”一位负责“人大代表在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中的定位和任务”专题调研的成员说。

  有了调研的广泛性和实效性,也就保证了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该专题调研组发现,全区各级人大代表始终坚持政治引领,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忠诚履职;围绕发展大局,以强烈的使命担当高效履职;夯实法治根基,以良好的能力素养依法履职;提升服务水平,以过硬的为民情怀倾情履职;聚焦重点任务,以积极的主动作为尽责履职。

  “西藏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中,调研组通过调研、评估、论证,挖掘出不少特色亮点和典型案例——

  昌都市、阿里地区借助援藏支持,推进工人文化宫、疗养院等阵地建设,打造职工“三交”高地;

  那曲市坚持把“三交”工作与工会日常工作相融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实现高海拔乡镇“高原职工氧吧”全覆盖;

  林芝市米林市总工会贯彻“一法一办法”,推进“一站式”多元化解矛盾,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典型做法入选全国工会创新案例;

  日喀则市定日、拉孜等县总工会,全面统计地震受灾群众基本情况,分3批实现受灾群众走访慰问全覆盖,组织职工参与灾后恢复重建,以抗震救灾的担当体现工会改革成效;

  ……

  不难看出,各专题调研组始终坚持开门搞调研,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深入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真正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吸收到“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中,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让人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规划编制的“金钥匙”。

  事业都是干出来的、办法就在群众中。调研中大家普遍感受到,“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

  不久前,在此次专题调研临近收尾之际,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专门召开调研成果交流会,分享调研成果,研究具体意见建议,并明确了“进一步坚持目标导向、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坚持结果导向”工作思路。之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还专门形成综合调研报告,对各专题调研组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分别进行了系统梳理,共计提出对策建议47条,并转有关部门研究办理。

  刚刚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十届八次全会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再次作出安排部署。阔步新征程,在全区上下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形成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科学编制自治区“十五五”规划贡献智慧和力量,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新篇章。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