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山南绿漫金沙地

发布时间: 2025-07-24 16:21:00 来源: 经济日报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一片片曾被风沙裹挟的土地,如今正涌动着蓬勃生机。当地群众怀揣着对自然的敬畏、对高原的赤诚,以坚韧劈开荒漠,用智慧唤醒沃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雪域高原深深扎根,化作生态向好、人民幸福的生动实践。

  山南市隆子河谷的风,如今带着草木清香。74岁的桑旦走进沙棘林,指尖抚过树干,仿佛触碰着岁月的年轮。“这片沙棘地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她动情地说。

  上世纪60年代,隆子河谷曾流传着一句俗话:“聂巴阿贴组”,意思是“只要你说话,身上的沙土就会往下掉”。彼时,这里一片荒芜,风沙肆虐。1964年,时任新巴乡乡长的朗宗带着群众向隆子河谷盐碱沙地宣战,13岁的桑旦是第一批加入的村民。在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她,跟在大人身后修水渠、栽沙棘,一双手磨出茧,脚下的盐碱地却渐渐冒出绿意。“一开始我们有30多个人,大家都是义务劳动,就凭一股劲。”桑旦说,那时村里人都知道,这树能固沙挡风,是子孙后代的指望。

  种完沙棘林,桑旦又挑起护林重担,日复一日灌溉、养护,看着树苗慢慢成材。“以前没柴烧、没有木料盖房子,土地也种不好粮食,有了沙棘全都解决了!”桑旦脸上洋溢着笑容,沙棘改良了土壤,老百姓的粮仓也鼓起来了。

  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下,昔日遍布盐碱地的河滩,已蜕变为绵延40多公里、占地面积50.33平方公里的绿洲,成为守护家园的“绿色长城”。从义务种树到护林员政策落地,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沙棘林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西藏人民与自然共生的见证。

  雅鲁藏布江北岸绵延的沙荒地,曾是制约扎囊县阿扎乡农业发展的“拦路虎”。如今,18座智慧温室、20座采摘棚在阳光下泛着光,棚内芦笋拔节、瓜果飘香。

  章达村村民次仁卓玛正带着女工们给芦笋浇水。“有的蔬菜我们以前见都没见过,现在成了自家餐桌上孩子们最爱吃的菜。”作为绿之源公司业务骨干的她,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2019年,在扎囊县委、县政府和湖南省援藏工作队的招商引资下,绿之源公司在此开疆拓土。“我们流转了4000余亩沙荒地,最初打井100米全是细沙层,连建设用的石头都得从外地运。”公司西藏事业部总经理喻莹回忆。面对这片“不毛之地”,团队利用西藏当地丰富的腐熟牛羊粪和有机肥,年复一年改良沙性土壤。

  多年深耕,细沙荒漠逐渐变成适宜耕种的沙性土壤。绿之源主要种植的产品是芦笋。芦笋不仅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防风固沙能力也突出,契合西藏“保护生态、改善生态,生态优先”的发展要求。目前,基地已改良沙化地1200余亩,产出的有机芦笋荣获中部农业博览会金奖,通过贡嘎机场冷链运输直达上海、长沙的商超,甚至摆上了香港市民的餐桌,旺季时一天运输量可以达到一吨,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沙荒地真成了“聚宝盆”。“我每月工资5800元,丈夫负责机械维修,每月6600元,还有五险一金和带薪休假。”次仁卓玛感慨,“现在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据统计,绿之源成立以来,已累计带动当地群众增收6300余万元。

  从隆子河谷的沙棘林到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芦笋大棚,山南的绿色版图正逐步扩展,绿意的背后是几代人的接力与坚守。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生态文明建设守护了高原的生态底色,铺就了百姓的幸福之路。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以文旅书写美好新生活

    细看这表演,既有传统舞狮的刚劲威武,又融入了藏族锅庄舞的柔美舒展,现已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区的黑帐篷民宿内,帕荣村村委会副主任珠扎盘腿坐在彩绘矮桌前,记录着今天酥油茶、糌粑等的销售数量。 [详细]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克松村的巨变与希望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克松村曾是贵族治下的庄园,如今的陈列馆里展示着旧西藏农奴的悲惨生活。60多年来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等一件件大事,给克松村带来了巨变与希望,这里已换了一幅新气象。 [详细]
  • 野餐加音乐节,西藏“林卡”还能这么玩!

    “林卡”在藏语中意为“园林”,“过林卡”即郊游、野餐,是藏族传统的休闲活动。如今,随着各地游客的加入以及露营、音乐节等潮流元素的融合,“过林卡”这一活动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