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方来武的办公桌抽屉里,一封来自武汉的信静静躺着。信封上的字迹清秀有力,带着跨越千山万水的温度。
拆开信封,几张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照片滑落——照片里的女孩笑容灿烂,眼神坚定。展开信笺,是女孩真挚的心声:“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从一名青涩的高中生成长为一名大三学生……”
时光倒回至2022年那个夏天,高考捷报传来——嘎玛泽西以自治区文科第66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录取。然而捧着通知书的嘎玛泽西却眉头紧锁,贫困的家庭条件不足以支撑她的大学梦。
这一消息传到了在昌都市统战部门工作的方来武耳中。他深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唯一钥匙。点亮一个孩子的梦想,就是为一个家庭的未来点燃火种。方来武和援藏工作队迅速行动,向社会爱心人士、慈善力量寻求帮助。
经过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的多方沟通与不懈努力,“明媚筑梦·闽昌同行”助学项目一笔3万元的助学金,解了嘎玛泽西一家的燃眉之急。她在信中写道,“这笔助学金,如同在漫长的黑夜跋涉时,突然有人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
2022年9月22日,“明媚筑梦·闽昌同行”助学金颁发暨“团结使者”倡议活动在昌都举行。包括嘎玛泽西在内的12名学子,被授予了“团结使者”称号。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许。当倡议的声音响起,一颗名为“感恩”与“责任”的种子,在嘎玛泽西心中悄然萌发。
带着这份期许,嘎玛泽西如愿走进大学校园。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课余时间埋首于图书馆和自习室。为减轻家庭负担,更为了磨砺自己,节假日,她干过餐厅服务员、法律机构协助者……汗水不仅换来了生活费,也让嘎玛泽西的心志更加坚韧,眼神愈发从容。
更加可贵的是,她从未忘记自己的来时路,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在武汉市洪山社会福利院,她用藏汉双语为老人们带来欢笑;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她给留守儿童讲述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她还用兼职收入购买课外书籍捐赠给母校的学弟学妹。
两年多来,在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的持续推动下,“明媚筑梦·闽昌同行”助学金已累计发放105万元,点亮了35名昌都学子的求学之路。
“明媚筑梦·闽昌同行”项目只是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精心擘画的“四个一批”工程中的一小部分。一直以来,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统筹援藏资源,着力打造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品牌:
组织宗教界人士、非公经济代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等300多人次赴福建等地开展交流活动,帮助从未走出大山的农牧民和青少年深化“五个认同”;
协调福建爱心基金会360万元助学金,赋予受助学生“团结使者”称号,引导他们讲好西藏故事、播撒团结种子;
落实各类捐赠资金300多万元,帮扶困难家庭、孤寡老人、僧尼、大学生100余人;
打造“民族团结文化走廊”“民族团结之家”“闽藏一家亲”等民族团结阵地,推动“三个离不开”的理念浸润人心;
……
信的末尾,嘎玛泽西写道:“我带着所有人的关爱,努力学习,积极做好“团结使者”,常怀感恩之心,回馈家乡和社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