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五一”假期,劳动者的一天

发布时间: 2025-05-05 09:02:00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安全员张鹏: 

  工地平安是最大成就感

  记者 刘斯宇

  五月的雪域高原,凛冽的寒风仍在3600米海拔的工地上呼啸。中国交建西藏工程建设指挥部安全员张鹏紧了紧身上的安全马甲,蹲下身检查配电箱。虽然已是今天的第三次检查,但他依旧认真。这是“五一”期间,一位安全员日常工作的缩影。

  “安全无小事,过节更得瞪大眼睛。”张鹏边说边蹲下身,仔细检查配电箱的每一个接口。高原反应让他的动作比在平原时慢了些,但检查的细致程度丝毫未减。作为资深安全员,他深知在极端环境下,每个细微隐患都有可能被海拔和气候条件无限放大。

  早晨8点,当第一缕阳光掠向古城,张鹏已开始“晨检三部曲”。他随身携带的“三宝”——强光手电、测温仪、记录仪,在配电箱前各司其职。“高原昼夜温差30℃,金属热胀冷缩是常态。”张鹏轻扣着刚紧固的接线端子解释说。

  转到生活区,张鹏的检查更加细致。他挨个检查灭火器的压力表指针是否处于绿色区域,查看消防栓的水压,连厨房的煤气阀门都要亲手拧一拧确认是否关闭到位。这个习惯让厨房的厨师感慨道:“张工一来,燃气报警器都失业了。”

  下午的智慧监控中心,则是现代科技与传统经验的交锋现场。大屏幕上,20多个监控画面实时显示着工地各个角落。“这个AI识别系统能自动捕捉未系安全绳等违规行为。”张鹏指着闪烁的报警提示说,“AI能识别98%的违规行为,但剩下的2%才是关键。”说着,他调出高处作业面的画面放大检查,突然发现有个工人安全绳系挂点不够牢固,立即通过对讲机通知整改。

  夜幕降临时,值班室的灯光亮起。张鹏继续翻看当天的安全检查台账,桌上摊开的安全日志里,工整地记录着今日发现的4项隐患及整改情况,每个条目后都附有现场照片和复查签字。

  深夜11点的最后一巡,张鹏的登山靴与碎石路摩擦出特有的节奏,工地的探照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掏出手机,给妻子发了条语音:“今天一切平安,明天继续。”简短的几个字,藏着高原建设者最朴实的骄傲。

  “安全员的成就感藏在‘今日无事故’的平淡里。”张鹏望着星空下的工地轻声说。此刻,300多名建设者已进入梦乡,而他安全帽上的反光条,仍在夜色中执着地闪烁。

  环卫工白玛央金:

  守护清洁从来不能含糊

  记者 达珍 洛桑旦增 永青

  到达阿里地区日土县多玛乡,见到白玛央金时,她正戴上褪色的遮阳帽,将围巾紧了又紧,把扫帚、捡拾夹等工具放进电动三轮保洁车,随即驶向熟悉的街道开始清扫工作。“五一”假期,这位环卫工像往常一样,开启平凡又忙碌的一天。

  多玛乡海拔4500米,时至五月,这里仍然寒风肆虐。

  “不管放不放假,都要把街道打扫干净。”白玛央金边说边仔细地清扫道路两侧及人行道的垃圾。打扫结束后,她将竹扫帚换成小扫帚和拾捡夹,开始巡回保洁。白玛央金一遍遍检查,一点点捡拾起散落在路面的白色垃圾和藏在角落的烟头。

  临近下午,白玛央金骑着保洁车来到乡周边的湿地。她一手拎着编织袋,一手握着捡拾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高低不平的草甸上穿行。她弯腰将卡在草丛中的塑料袋、饮料罐收入袋中。遇到埋在沙土里的垃圾,她直接蹲下身子,用手一点点刨出来。

  暮色渐浓时,白玛央金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这样的日常,她已重复了两千多遍。

  白玛央金的认真与敬业,大家都看在眼里。多玛乡环卫公司经理陈刚提起她,满是赞叹:“她干活从来不含糊,大家都特别认可她。”作为公司年龄最大的环卫工人,白玛央金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8点半,守护着家乡的清洁美丽。

  这份执着的坚守,源于一场刻骨铭心的经历。曾经,白玛央金在牧业点放牧。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羊群受惊乱窜,她冒雨前去查看,却遭遇棕熊袭击。生死关头,家里的两只藏獒闻声冲出和棕熊搏斗,她才得以逃脱。

  “被棕熊抓伤后,林业站工作人员把我送到日土县医院。医生检查后,马上安排救护车送我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等我醒来时,伤口已经缝合好了。在医院住了10天,我才脱离危险。”忆及当时,白玛央金的声音不禁哽咽,“要是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没有及时的救治,我哪还有今天。”

  伤愈后,考虑到她无法重回牧业点,也无其他收入来源,村委会主任便帮她介绍了乡里的环卫工作,每月3200元的工资。

  在白玛央金和同事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下,作为“新藏公路第一驿站”的多玛乡面貌焕然一新,柏油路上不见杂物,湿地周边没有白色垃圾。这个曾因偏远而被忽视的“驿站”,如今已成为新藏线上展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窗口。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