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羊卓雍错,沿湖景区游人如织。民警拦下一辆旅游大巴。
“车上有位乘客手机忘在了4号观景台。”得到民警回复后,大巴司机转身问乘客,谁丢了手机?此时,一位女游客才发现自己的手机不知去向。不一会儿,4号观景台党员驿站的值班党员专程把手机送了过来。
这是去年夏天发生在浪卡子县羊卓雍错景区的暖心一幕。
近年来,浪卡子县白地乡党委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引领、发展旅游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子。
乡党委:出点子、引路子
“手搓冰粉风味好,入口更弹,有嚼劲。”国庆假期,羊卓雍错4号观景台,白地乡乡长曾琦一边和乡里的党员群众手搓冰粉,一边讲解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这些冰粉原料是乡干部凑钱网购的。冰粉制成后,由群众卖给游客,利润分给群众,乡干部只收回成本。
“出点子、引路子”“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这种方式是一届又一届白地乡党委按照上级党委要求,引领群众转变观念,提高景区服务水平,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一贯做法。
绿松石般纯净的羊卓雍错,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白地乡8个行政村,俗称“游5村、牧3村”。5个沿湖村地处沿湖旅游线路,在半农半牧的同时,群众有外出打工、经商的传统。
为进一步解决游客在羊卓雍错“打卡不刷卡,过境不过夜,上山不下山”问题,一到长假,白地乡干部便化身为演员、厨师、商人、安全员、服务员。有的为游客表演歌舞,有的下厨,有的参与景区安全巡逻,有的为遇到困难的游客排忧解难……
在原有的湖边骑牦牛、与藏獒合影、开小商店、销售旅游纪念品等服务项目基础上,白地乡党委借鉴其他景区的成熟做法,以乡干部示范、群众跟着学的方式,推陈出新,增加了烧烤、烤全羊、酸奶、藏式蛋糕、咖啡等,用热情的服务把远方的客人留下来的同时,也把当地特产推销出去。
在上级党委的鼓励支持下,白地乡党委出点子,建议各村在观景台开咖啡店。曲色村先干了起来,每天营业额达2000多元。
村党支部:是堡垒、是模范
说起曲色村,就不得不提曲色村党支部,以及村党支部书记边巴。
边巴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曲色村成立乡村振兴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支部引领、公司管理、群众参与、干部助力”的方式,带领全村群众深度参与旅游服务,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023年,曲色村旅游纯收入150万元,全村51户群众实现户均现金分红1万元。2024年旅游纯收入达180万元以上。
按照《关于印发〈鼓励奖励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办法(试行)〉的通知》规定,将村集体收益的10%,也就是18万元作为村“两委”的奖金,边巴作为带头人,能得到9万元左右的奖励。
曲色村党支部召开支委会商议奖励的事,最终大家一致决定,这笔钱就不拿了。
“我每月有2600元的工资收入,如果再从村集体的钱里领奖金,群众怎么看?”在边巴家的客厅里,这位年近半百,有着近10年村党支部书记经历的精壮汉子平静地述说着不领这笔奖金的原因,眼睛炯炯有神。
与村里其他群众一样,边巴家石块砌成的小楼主体建于25年前,客厅扩建于9年前,300多平方米。而邻居的房屋至少有600平方米,建材来自拉萨。
“有了这样的带头人,曲色村才能后来居上,在‘游5村’发展中位居第二。”白地乡党委书记贡嘎边旦说。
党员:是旗帜、主心骨
“快救人啊!”
听到呼喊,在党员驿站值班的曲布连忙跑到观景台。只见一位50多岁的游客双腿陷到湖边淤泥里,已经没过大腿。
常年在湖边生活的他从远处搬来石块,垫在脚下,一步步接近游客后,徒手一点点挖开淤泥。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半个多小时后,这位来自广东的游客脱离了危险。
在羊卓雍错景区白地乡段共有5个观景台,每个观景台上都有一个党员驿站。扎马龙、曲色、白地、叶色、格瓦5个村党支部的党员轮流在驿站值班。
党员驿站里摆放着沙发、电插座、纯净水、制氧机、医药箱等物品,随时供游客休息、充电、吸氧。在海拔4400多米的羊卓雍错景区,如果游客发生缺氧、失温等情况,游客间或游客与商户间发生纠纷,共产党员往往冲在最前面,帮忙调解。
仅在每天2000多人过境的夏季,曲色村所在的4号观景台党员驿站一处,就曾为60多名游客提供吸氧服务,帮助游客数百人次。
现在,在白地,已经形成各村“两委”班子、网格员、基层调解员、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和当地群众一起努力,化作服务队、巡逻队、劝导队、调解队、医护队,投身到景区服务和治理中。在白地,游客高兴,消费得心满意足;群众满意,收入年年增长。
2024年10月,山南市浪卡子县白地乡党委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记集体一等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