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3-07-24 09:28: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配图:日喀则年楚河湿地。(资料图片) 记者 格桑吉美 摄

  入夏,棕头鸥、斑头雁、赤麻鸭、黑颈鹤、普通球沙鸭、燕鸥、鹮嘴鹬等候鸟,陆续飞抵藏北草原,开始新一轮的繁衍生息。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拥有几乎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

  对于青藏高原的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藏时强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放眼今天的西藏,拉萨南北山造林绿化如火如荼,高寒高海拔树种落户那曲,白唇鹿现身拉萨河畔,藏羚羊在唐古拉山迁徙穿梭……这片高天净土,依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建设国家公园,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2022年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包括5个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西藏羌塘、珠穆朗玛峰等6个区域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

  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大国家公园建设力度,建立起与国家林草局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成立了自治区领导挂帅的国家公园示范区领导小组,持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宗嘎告诉记者,西藏将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迹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全部纳入国家公园布局方案,这对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我国乃至亚洲甚至世界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宗嘎介绍,正在创建中的羌塘国家公园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框架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主体,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涉及那曲、阿里两个区域的6个县,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保育地,以及世界上最大的藏羚羊迁徙繁殖种群,在保护高原冻土、保持水土、保育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正在创建的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面积达到3.37万平方公里,涉及日喀则市4个县,分布着以珠穆朗玛峰为代表的世界极高山群,是全球冰川积雪最集中的分布地区之一,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尺度垂直植被带谱,孕育了丰富和特殊的物种,被誉为喜马拉雅山地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基因库。

  目前,按照西藏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方案要求,羌塘、珠穆朗玛峰、冈仁波齐—玛旁雍措、雅鲁藏布大峡谷、高黎贡山、三江源等均已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或已获正式批准设立,西藏将成为全国国家公园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且占国土面积比例最高的省区。

  呵护一方净土,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最美“绿衣”

  多年来,西藏“一方净土”的名声在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藏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近年来,西藏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呵护“净土”的举措一再“升级”——

  全区各地扎实推进造林绿化、防沙治沙工程,为具备条件的荒山荒原披上绿装,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亮丽的发展底色。

  今年一开春,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开启新一轮建设热潮。承载着“五年增绿山川,十年绿满拉萨”的美好愿景,无数建设者扛起铁锹上山造林。

  南北山绿化是拉萨重要的生态工程,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也让市民群众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宜居生活。

  在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的那曲市,受海拔高、冻土层深、冬季风大、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里树种生长期短、树苗难以扎根,大部分区域树木难以成活。

  近年来,西藏会同科技部在那曲组织实施城镇植树关键技术研发与绿化模式示范项目,由龙头企业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开展攻关,成功选育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高山柳等8个高原高寒树种,累计栽植40多万株,存活30多万株。

  据介绍,2023年,西藏计划完成营造林120万亩以上,修复治理退化草原500万亩以上。同时,进一步补齐基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扎实推进拉萨、日喀则、山南“无废城市”建设。

  7月18日,西藏首个林草碳汇项目在拉萨成功交易,交易碳汇量为5万吨、交易金额130万元。自治区林草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吴维表示,西藏首单林草碳汇项目的成功交易,是西藏林草生态价值转换的重要尝试,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探索,更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重大实践。

  今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绿色,是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在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举措下,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推动美丽西藏建设,生态“红利”惠万家

  今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全区50%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空气、水、土壤质量保持全国领先,一大批农牧民群众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受益者。

  从一名普通农民到担任家乡的苗圃管理员,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村村民次仁拥宗对家乡环境变化带来的好处深有体会。她说:“村里让我担任苗圃管理员,给苗木浇水、修剪。看着自己照顾的苗木一天天长大变绿,我充满了成就感。”

  “这几年,县里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开设农家乐,村里环境越来越宜居,我们的钱袋子也跟着越来越鼓了。”对良好生态带来的“红利”,次仁拥宗如数家珍。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李桑在“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上表示,“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不断建设国家生态富民先行地,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富民,把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编: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绘边关文明画卷 建边疆一流海关

    近年来,日喀则海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业务+文化建设的形式,强力推进文明单位创建系列活动,使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文明素养显著提升,海关工作得到长足发展。[详细]
  • 绘就村美人和共富新画卷

    青山碧水映蓝天,雪山草地牛羊跑。如今,行走在拉萨的各乡村,一幅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详细]
  • 碧水蓝天绿满城 书写生态新画卷

    六月的高原大地,夏意正浓。漫步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区,推窗见绿、出门遇园、凝眸是景,斑斓的夏意充盈着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