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阿旺顿珠是拉萨市林周县江多村人。他年少时就跟随父辈学跳热振卓舞,到如今,已经跳了40余年。
热振卓舞也称“热振曲卓”,起源于公元10世纪。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是彰显西藏历史文化与民族歌舞的绚烂瑰宝。2021年,热振卓舞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阿旺顿珠告诉记者,他经历过热振卓舞后继乏人的萧条时期,也深切感受到近年来舞蹈越来越受到重视,传承力度加强,重新焕发生机。
在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拟推荐名单中,阿旺顿珠在列。据介绍,这份由西藏文化部门上报的名单中,囊括了传统舞蹈、民间文学、曲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八大类西藏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34位非遗传承人。
自治区文化厅非遗保护处副处长克珠介绍,近年来,西藏非遗保护工作在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级文化部门的不懈努力,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法规逐步健全,保护方式日益多样,保护传承能力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96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区先后命名4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2个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59个非遗项目传习基地,19个非遗旅游景区(点),29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作,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下每位非遗传承人所掌握的精湛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留下珍贵的“种子”。多年来,西藏积极开展高龄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相继完成《藏北格萨尔艺人独家说唱》《高龄格萨尔艺人独家说唱》录制,用文字、照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完成32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6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西藏非遗系列丛书”和音(影)像制品的出版工作,出版发行普查成果书籍和音(影)像制品近百种。
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与积极引导,西藏非遗在传承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振兴及群众致富。通过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持续推进非遗工坊设立。截至目前,全区151家非遗工坊,覆盖49个县,直接带动60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其中,83家非遗工坊入驻互联网平台,利用网络直播带货,开启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天地。
“我们积极努力探索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逐步将各类传习展示场所培育成为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为建设文化强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克珠介绍,西藏文化部门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雪顿节和藏博会等重大节点,积极组织开展西藏非遗保护成果展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提升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西藏非遗工坊和企业参与“非遗购物节”线上线下销售活动,实现销售收入280余万元。
非遗保护离不开法律规章的约束,无论传承还是利用,都需要纳入法治化轨道。近年来,西藏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制定出台《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西藏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办法》等,涉及多项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为加快推进西藏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下好“先手棋” 生产劲头足 西藏各地有力有序推进春耕备耕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立春过后,西藏各地各部门紧锣密鼓开展春耕备耕工作,2023年春耕生产拉开序幕,广袤的农牧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详细] -
“我在北京过藏历年” 主题实践活动举行
近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举办“包容与凝聚——我在北京过藏历年”主题实践活动。[详细] -
西藏:乐享假日时光
拉萨宗角禄康公园背靠布达拉宫,园内环境优美。藏历新年假期,市民群众走出家门,走进公园欣赏风景、健身锻炼,享受这美好时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