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高原果蔬产业的“塞罕坝”:做大做强特色品牌

发布时间:2021-12-20 09:36: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01.jpg
山东省援建的白朗县中农圣域果蔬产业园区(无人机拍摄)。袁勇 摄

  位于年楚河畔、有着“粮仓”之称的日喀则市白朗县,现已形成“一园三区34基地”的蔬菜产业布局、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6万亩,年产量达到1.2亿斤,产值近2亿元,成为西藏最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且辐射带动周边十余县(区)种植蔬菜近10万亩,被誉为高原果蔬产业的“塞罕坝”。

  从原来只种少量藏萝卜、藏土豆自给自足到依靠现代蔬菜产业带富一方百姓,从原来不了解、不接受、不掌握到数万农民成为现代蔬菜种植行家里手,这不仅是一场产业革命,更是一场思想革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从1995年开始对口支援白朗的山东第一批援藏干部决定将现代蔬菜种植技术引入白朗县。

  1998年,他们从济南请来技术人员开始在白朗试种蔬菜,连着试了两年,试验成功。

  2000年,进驻白朗县的第二批山东援藏干部没有改弦更张,而是决定在前批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现代蔬菜种植,并从济南市招聘了12名蔬菜种植能手进驻白朗县。

  张际明是12名蔬菜种植能手中的一位,也是唯一留下来干到现在的一位,见证了白朗县蔬菜发展的全过程,带出了3000多名徒弟。

  张际明回忆:“当时对我们而言,最艰难的不是生活环境,不是自然环境,不是如何把蔬菜种活,而是如何让当地从无蔬菜种植经历的藏族群众接受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让蔬菜率先在他们的头脑中成活。2000年到2005年,推广蔬菜种植难度特别大。当时都是咱们山东援藏出资建棚,不需要老百姓花一分钱,建好后免费送给老百姓,所有收入都归老百姓,还派我们免费给他们指导,但是老百姓不接受。”

  山东省援藏干部没有气馁,开始变换策略,采取村干部带头、技术员示范的办法,在4个乡镇利用藏族同胞房前屋后的闲散地建了500多个土坯棚,每个棚投资6000元左右。这是白朗第一代蔬菜大棚,也是白朗蔬菜产业迈出的第一步。

  张际明等技术员从育苗、秧苗到种植、浇水、管理,都是亲力亲为,让老百姓边看边学,就这样手把手地教、一户户地带,渐渐打通了当地百姓的思想壁垒和技术壁垒,蔬菜种植业从如星星之火在白朗大地蔓延开来。

  张际明说:“到了收获的时候,农牧民一尝那些见所未见的新鲜蔬菜,确实好吃,收入也不少,这才都认可!蔬菜卖钱了,其他还没有参与蔬菜种植的农户看见成果了,也都过来找我说要种。”

  巴扎乡彭仓村由山东援藏出资建了60多个大棚,给农牧民付租金,等张际明等人将大棚运营好之后,再将棚免费送给彭仓村,很快,彭仓村成为白朗县第一个万元村。

  科学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白朗县蔬菜种植的思想壁垒一旦打破,很快形成燎原之势,但问题随之而来,蔬菜种植规模偏小偏散,同质化严重,无法形成优势产业、支柱产业。

  2003年,山东省第三批援藏干部进驻白朗县后,对白朗县蔬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瓶颈的主要原因是蔬菜种植没有有效的规划、规模上不去。

  为此,邀请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专家前往白朗县为蔬菜产业发展会诊把脉,提出了“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根据专家建议,山东援藏会同白朗县委、县政府研究确定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编制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设立产业扶持资金、加大科技支援力度等10项目标任务,编制了《白朗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珠峰有机蔬菜白朗生产基地暨日喀则市“菜篮子”基地发展规划》《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等10余项规划,确定了白朗县蔬菜“一园三区34基地”的发展布局。

  2003年底,山东援藏开始建设248亩地的国家级蔬菜种植示范园区,主要承担新品种试验和农牧民培训任务,白朗县蔬菜大棚种植驶入“快车道”。

  此后,山东援藏因势利导,按照发展规划,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累计投入援藏资金1.77亿元,撬动社会资金9.44亿元,先后建成了总面积4250亩的县城、曲奴、巴扎3个蔬菜产业园区。

  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是县城产业园区的核心支撑,2016年10月开工建设,2019年三期工程全部完成,占地1600亩,建有高效玻璃温室8个,现代温室大棚128个,玻璃连栋温室4.27万平方米,果蔬品种从两三个发展到78个,实现了“四季有花、月月有果、天天有菜”,年产绿色果蔬2000万斤以上,产值5000万元以上。

  三大园区成为引领和推动日喀则果蔬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的“三大引擎”。

  截至目前,白朗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6万亩,年产量达到1.2亿斤,产值近2亿元,示范带动日喀则市及周边地区种植蔬菜近10万亩。

  做大做强特色品牌

  23年来,无论山东省援藏干部怎么换,他们帮助白朗县发展壮大蔬菜产业的决心没有变。

  2019年,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进驻后,面对已成大势的白朗蔬菜产业,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决心继续将白朗蔬菜做大做强,将其打造成为一种在高原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富更多西藏百姓、造福更多西藏人民。

  山东援藏创造性地采取“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柔性人才”的模式,组建了农业园区“小组团”,3名援藏干部负责统筹和综合协调,7名企业管理人员负责运营,同时选派柔性人才精准开展技术项目帮扶。

  农业园区“小组团”组建后,建立了“政府搭建平台、平台集聚资源、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机制,成立了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推动出台了《白朗县促进高原有机果蔬产业发展暂行办法》,设立了1000万的蔬菜产业发展基金,组建了实业开发公司、扶贫开发公司、绿色蔬菜发展公司等平台,组建了16家蔬菜种植业专合经济组织16家。

  2020年,山东援藏引进地主网投资9000万元在南木林县建设了占地面积500亩的数字农业产业园,为日喀则市果蔬产业规模化发展再添生力军。

  2021年,山东援藏发起实施“对标寿光·高原果蔬产业提升行动”,采取智力支援、强基补链、拓宽渠道等一系列措施,打通“生产、流通、贮藏、加工、运输、销售”链条。强化品牌建设,2万亩蔬菜种植区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32个果蔬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动注册“如意庄园”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了“白朗蔬菜”“七彩庄园”“五彩天域”等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品牌体系初步建立。

  同年,山东援藏投入2800万元,实施“园区产业发展补链工程”,建设精品果蔬加工区和恒温库等冷链仓储设施。争取计划外资金809万元,建设了集产品展销、成果展示、产品检测、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博览园科创中心。设立500万元的科技援藏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实施科技兴农兴业战略,与西藏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培育推广果蔬品种136个。加大蔬菜科技人才培养力度,3000多名农牧民成为蔬菜产业发展“土专家”,范围遍布日喀则、那曲、阿里等地。山东省第九批援藏人才张保友主持的西藏马铃薯脱毒种薯育繁及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构建课题获自治区科学技术二等奖。积极探索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长效机制,组建了222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带技术和项目进村入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创新成果。投入250万元开展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创建果蔬领域“日喀则标准”,不断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与此同时,山东援藏强化产品销售,白朗县蔬菜直营店已开到拉萨,果蔬销售辐射阿里、那曲,并通过“藏品入鲁”延伸到山东等地。

  据了解,整个“十四五”期间,山东援藏将投入1亿元以上,继续推进园区改造提升、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持续用力发展壮大高原蔬菜产业。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