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闫振中:让英雄事迹永流传

发布时间:2021-10-30 09:42:00来源: 西藏日报

9dffee27-e6f2-4ed8-bcca-5bb705837d11.jpg
图为闫振中(右)和夫人黄遵君合影。记者 米玛 摄

  闫振中档案:

  1944年生于河南开封市,1967年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随后进藏。回族,著名诗人。曾任拉萨晚报社总编辑、《西藏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著有诗集《第三极牧歌》、散文集《西藏文化之旅》《西藏秘境》,报告文学《进藏英雄先遣连》等。

  准备先遣连报道方案,收集资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众多的资料选项中,从网上购买的一本蓝色封皮的书——《进藏英雄先遣连》,内容扎实,故事精彩,文字生动。

  我们如获至宝,就是它了!它就是我们此次大型报道的参考书目。

  它是由《西藏文学》原主编闫振中执笔完成的。而且在接受采写该书任务时,闫振中已经59岁,到了即将办理退休手续的年纪。但他毅然接受了采写任务,却因为采访过程过于艰辛,在动笔写作之际,突发高血压脑梗死,差点丢了性命。

  令人敬佩的是,闫振中在住院治疗半年之后,一边治疗,一边写作,最终完成了22万字的写作任务。敬佩之余,我们决定去拜访一下闫振中。

  开门的是闫振中的夫人黄遵君,她一口地道的藏语问候,让我们倍感亲切。

  闫振中从书房出来,满头银发,右手拄着拐杖,左手却弯曲着半垂在身旁,左脚也几乎不能行动,只能颤颤巍巍、却坚定不要人搀扶地走到客厅一角的椅子上坐下。

  “18年了,全靠她的照顾。”闫振中指着夫人黄遵君说。

  2004年2月18日,完成了先遣连部分老英雄的采访任务之后,闫振中很激动,想尽快向宣传部领导汇报工作情况,也想尽快完成任务,便不顾亲朋好友劝告,拖着重感冒未愈的身体进藏,又与文学界的朋友畅谈采访经历和收获等,兴奋过度,劳累不觉,第二天起来做早饭时,摔倒在水池边……

  闫振中异常平静地讲述着当天的情形,仿佛讲述的是一位老朋友的经历。

  快人快语的黄遵君却说:“当时我在重庆老家,儿子闫垒和女儿闫梅在成都过年。过年期间飞拉萨的机票非常紧张,只有一张头等舱机票,给儿子买了,让他先进藏照顾老闫。”

  在黄遵君的细心照料下,闫振中的病情有了好转。这时候,动笔写书成为他最惦记的事情。

  半年之后,闫振中可以出院了,但此时左手左腿已经麻木,右手可以勉强写字。在黄遵君和医生的反对声中,闫振中开始了写作工作。

  “写两个小时左右,头就会发昏发胀,血压上升,很难受。以往写文章都是一气呵成,那时候每天却只能写1000多字,断断续续的。”

  先遣连英雄故事情节复杂而众多,时间又隔得久远。闫振中每天除了在写字台前笔耕不辍,还要接受治疗,要吃药,要按摩,要锻炼,中途还有短期住院治疗,随时可能被迫停止写作……很难想象,一个脑梗死患者,要驾驭这么大题材,要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需要多大的毅力和精神力量的支撑!

  “人能不顾后果地悲壮一回,岂不快哉!”闫振中无怨无悔。

  闫振中不会用电脑打字,他的书稿是拖着病体,一笔一划写出来的。书稿完成之时,新的烦恼又来了——录入和校对怎么完成?

  “我不想到街上找人录入和打印,一怕稿子丢失,二怕打乱了,就没办法从头再来。幸亏有老朋友杨从彪。”闫振中说的杨从彪是他在拉萨晚报工作时的同事,曾主编《拉萨河》杂志20多年,也刚好退休后在重庆安了家。

  杨从彪立即放下手中其他工作,在重庆大学几名研究生的帮助下,进行了《进藏英雄先遣连》一书的录入、编辑和校对工作。

  “两个多月之后,我看了他送来的打印稿,特别满意!”闫振中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进藏英雄先遣连》一书最终获得了西藏“五个一工程奖”,闫振中的付出得到了肯定。他说,唯一的遗憾是,采访期间摄录的先遣连老战士视频影像,因为时间太久,磁带破损,无法播放。对此,他惋惜不已。

  闫振中第一次听到先遣连的故事,是在1984年随西藏电视台《西行阿里》摄制组来到阿里之时。他被先遣连部队跨越昆仑山、孤军深入羌塘腹地无人区的英雄气概和悲壮故事所深深吸引,也被当地牧民口口传颂的英雄故事一再感动。

  “写作的种子,那时候就种下了。”闫振中坐在书房一角,拿起毛笔,写了三个大字:先遣连。

(责编: 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