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亚东县东嘎会晤所在地——三岗新村,流淌着建设边疆的红色血脉
图为亚东县农牧民党员在东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记者 刘凡 摄
“再唱山歌给党听,我把歌儿献给你,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我们一起再唱山歌……”
在东嘎会晤所在地——亚东县上亚东乡汝丙岗村东嘎寺,张经武将军雕像前,亚东县上亚东乡岗古村、如丙岗村和驻村工作队的50多名共产党员,冒着沥沥细雨,聚集在这里,开展“铭记党的光辉历程 主动作为再创辉煌”主题党日活动。他们重温入党誓词、参观东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齐声高唱《再唱山歌给党听》,庆祝建党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1951年的东嘎会晤,作为西藏和平解放进程中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被载入史册,东嘎寺也由此成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遗址。
时代的巨轮滚滚前进,历经70年的岁月沧桑,东嘎寺那一座座老房子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峥嵘岁月里的故事。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和游客来到这里,踏寻红色足迹,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感受社会主义新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发展奇迹……
忆往昔峥嵘岁月
践初心不辱使命
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记者一行来到上亚东乡。
东嘎寺前,张经武将军雕像依然栩栩如生。70年前,毛泽东主席丰泽园点将,从此,张经武将军就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
依托东嘎会晤这一历史事件打造的东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亚东县第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随着讲解员的讲述,那一段往事仿佛历历在目。1951年1月2日,十四世达赖携噶厦地方政府官员到达西藏南部边境重镇亚东。迫于中央人民政府的严正立场和国际舆论的谴责,外国势力不得不改变明目张胆支持“西藏独立”的一贯做法。十四世达赖进退维谷,滞留在亚东,留驻东嘎寺。一方面,随行的多数地方政府官员认为“独立”无望,依靠外国势力行不通,抵抗也是死路一条;另一方面,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认为只有依靠祖国才有出路。同年2月,噶厦地方政府作出了派代表赴北京谈判的决定。5月23日,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
“十七条协议”签订后,由于噶厦地方政府内部亲帝势力的阻挠,十四世达赖及噶厦地方政府对协议迟迟不表态。不仅如此,一些亲帝国主义分子重弹出走国外的老调。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派张经武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到亚东会晤十四世达赖,敦促他返回拉萨。
张经武率十八军联络部部长乐于泓等随行人员及西藏地方政府和谈代表几经辗转,于1951年7月14日到达亚东,并于7月16日在东嘎寺与十四世达赖正式会晤。
东嘎会晤,促使十四世达赖一行于7月21日踏上返回拉萨的归程,帝国主义势力和西藏地方反动上层怂恿十四世达赖外逃的图谋,最终以失败告终。
1951年11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52师154团奉命进驻亚东。在当时西藏连接其他省市的公路尚未修通的情况下,由154团组建亚东修建运输委员会,利用边境交通通道转运、储存粮食和其他物资。
1952年7月17日,154团进驻帕里、亚东,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亚东的第一支部队,从而结束了亚东边境线上长期有边无防的历史。
接过历史接力棒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经查阅资料,记者了解到,十八军52师154团是1952年7月进抵亚东的,这标志着从此打开了江孜通往边境的通道。154团进驻亚东后,一边修路,一边宣传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模范执行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的亚东县上亚东乡,东与不丹交界。1960年始建上亚东区,1988年撤区设上亚东乡,下辖岗古、汝丙岗、嘎林岗3个行政村,共有416户、1110人。
谈到当年的历史,亚东乡汝丙岗村党支部原书记、65岁的罗桑旦增如数家珍。
“那时,我才七八岁。解放军住到了村里,他们每天都要到几公里外的玛曲河背水,还经常帮村里的百姓干活,教孩子们识字。”人民解放军爱民亲民的故事,感染了包括罗桑旦增在内的当地群众。
上世纪70年代,上亚东区先后有很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不仅主动帮助孤寡老人和“五保户”送物资、打扫卫生、做农活,还主动承担起照顾孤寡老人的活。罗桑旦增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次仁曲宗、次仁朗杰、普布欧珠这些老一辈共产党员也成为罗桑旦增心中的偶像。
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罗桑旦增开始有了强烈的入党意愿。
1992年,罗桑旦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7年,罗桑旦增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4年。
“解放军来了,不仅自带干粮到村里帮助群众干农活、背水,还经常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送给我们吃,乡亲们都非常感激解放军。”上亚东乡嘎林岗村81岁的老党员桑布回忆说。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拉开序幕。桑布告诉记者:“西藏和平解放,亚东才有了太阳。自己的家自己当,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间来到2011年,“9·18”地震将美丽的上亚东乡变得满目疮痍。灾后重建时,亚东县将嘎林岗、汝丙岗、岗古三个村整体搬迁至上亚东乡林马塘,将灾后重建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对上亚东乡进行重新规划、集中打造,高起点、高标准地打造了城镇化建设示范点和集生活休闲、生态体验、民俗欣赏、创意农业体验、公共服务体系于一体的“三岗新村”。
如今,一个错落有致的边境新村拔地而起,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当地群众只需花5万元就能住进漂亮的二层小楼,五星红旗在上亚东乡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飘扬。
岗古村67岁的村民米玛拉姆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给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汗水、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铭记党的恩情,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如今,60多岁的罗桑旦增退休不褪色,依然发挥着余热。每月15日、30日晚上,在汝丙岗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他经常结合自身经历给党员群众讲党史。一些年龄较大、腿脚不便的老人参会不便,罗桑旦增就白天把他们召集起来,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
针对村里人口老龄化以及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激情不高的情况,汝丙岗村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次仁罗旦带领村“两委”,制定了新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方面大力加强红色教育,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罗桑旦增、次仁罗旦两代村党支部书记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老党员桑布一家也在传承红色血脉,祖孙四代18口人,已有4名正式党员,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这个数据还将不断刷新;作为边境乡,全乡每家每户都派人轮流去边境一线放牧守边……
据统计,截至目前,上亚东乡共有党员144名,其中正式党员135名、预备党员9名。
当年革命先辈在上亚东乡注入的红色基因,已经融入当地干部群众的血脉,赓续不断,红色血脉正激发出无穷的奋进力量。
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乡村振兴前程似锦
位于上亚东乡玛曲河畔的亚东生态产业园,总投资2.5亿余元,2017年开始建设, 2020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是一家集亚东鲑鱼孵化、养殖、冷链运输、产品开发等于一体的企业。
走进产业园,记者遇到了来自三岗新村的养殖能手丹增拉杰。2015年,丹增拉杰参加了上海海洋大学组织的水产养殖培训,然后进入产业园工作。“除去五险一金,我每月工资到手有4000多元,还能学到养鱼技术。”丹增拉杰笑着说,“能在家门口就业,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近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结合亚东县产业发展规划,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后,上亚东乡各村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成立合作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与群众“绑”在一起,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合作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去年,岗古利民生态劳务合作社总收入10万元,参加合作社的80户农牧民分红6.5万元;岗古蔬菜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总收入2.3万余元,参加合作社的67户农牧民分红1.4万余元;汝丙岗土鸡养殖合作社总收入16万余元,参加合作社的73户农牧民分红10.5万元;汝丙岗扎西塔吉黄牛农牧民养殖合作社共收入12.85万元,参加合作社的33户农牧民分红7.37万元;上亚东曲冬鲑鱼合作社总收入77万元,参加合作社的45户农牧民分红50万元……
2020年,上亚东乡国民经济总产值3600余万元,同比增长35%,人均收入达20158元,同比增长36%;全乡共有大车32辆,小车94辆,摩托车163辆……
上亚东乡三岗新村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自治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
受益于自治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的政策支持,下一步,上亚东乡将全力推进三岗新村地下管网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做大做强做优产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亚东边检站组织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9日,西藏亚东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邀请日喀则市亚东县实验小学学生来到营区,围绕戍边故事、民族团结、艰苦奋斗等主题开展相关学习活动,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详细] -
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林下养鸡 助增收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上亚东乡如丙岗村,于2012年成立了上亚东乡罗旦土鸡养殖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和土鸡蛋生产,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详细] -
西藏亚东县:志愿精神绘就的“中国红”
日喀则市亚东县在10月“西藏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到来之际,处处可见一抹熟悉的“中国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