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西藏和平解放背后:侨乡大理喜洲的“爱国爱乡”情怀

发布时间:2021-07-22 09:16: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坐落其间的白族小渔村恬静安逸。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记者近日探访位于滇藏公路旁的侨乡云南省大理州喜洲镇,这座侨味浓郁的小镇曾为西藏和平解放作出诸多贡献。

  漫步在喜洲古老的青石板街道,不时要给搭载着游客的“公主马车”让道。鲜为游客所知的是,这些车夫与马匹的先辈们足迹遍及东南亚,甚至扎根异国他乡。

  1946年出生的张复元,是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白族老人。讲起自己的家乡,他掩饰不住自豪,“在喜洲,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侨情,我的祖父、父亲就曾侨居缅甸。”

  古时,喜洲是古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镇,商业兴盛,手工发达。有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南诏时期,喜洲就是一座有名的商城,“河赕贾客”的经商足迹远涉骠国(今缅甸境内)等东南亚一带。

  清光绪年间,形成了驰名中外的“喜洲商帮”,后发展成以“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为中心的300多户740多家的小镇,在国内外设有商号119个,约有100余户参与出口贸易。因商业远涉国外、海外侨胞增多,喜洲成为云南侨乡之一。

  “我祖父和父亲曾是喜洲最大商号‘永昌祥’的合伙人,他们常年在缅甸生活经商。”张复元告诉记者,他们在外一旦挣得钱财,就会带回或汇款回家,修葺扩建宅子。如今,在喜洲保存着大量“三坊一照壁”的白族老宅院。

  喜洲侨商爱国爱乡。抗日战争时期,在缅甸的喜洲华侨,通过滇缅公路,运回了大量国内缺乏的棉纱、汽油、药品等物资,支援祖国抗战。日军占领缅甸后,他们纷纷回国为抗战捐钱捐物、新办学校,救亡图存。湖北武汉沦陷之前,华中大学(现今的华中师范大学)在喜洲侨商的邀请下,于1939年3月曾迁至喜洲办学。

  侨乡喜洲的爱国爱乡之情,在西藏和平解放时体现得淋漓尽致。1950年,中共中央作出进军西藏的决策,其中南路进藏部队的供给物资是由云南各地调集,而其中以大理所在的滇西为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遵照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北路进军西藏的部队由四川修筑了川藏公路。南路,在组织人、牲畜运输军需的同时,1950年8月滇藏公路工程上马,公路建设指挥部就设在喜洲。

  “我们家里也住过解放军。我妈妈把楼上楼下的空房间打扫干净,给解放军住下。”张复元告诉记者。

  解放军在喜洲短暂停留,给当地民众留下了军纪严明、和蔼可亲、为民服务的印象。张复元至今清楚记得,“我那时候调皮,在家里玩皮球不慎摔在台阶上,头上磕破了一个口。住我家的解放军叔叔找来卫生员,帮我止血包扎。”

  当时,喜洲民众不仅为解放军提供住宿,马帮商号还帮助驮运军粮和物资送往西藏。修筑滇藏公路的24600多名民工中,亦有喜洲人参与其中。他们均不同程度地为西藏和平解放贡献了力量。

  七十年转瞬即逝,喜洲当年参与帮助西藏和平解放的老人多已辞世,但他们的子孙后代得以踏上雪域高原,领略西藏之美。

  “喜洲年轻一代很多人经常去西藏旅游。”张复元对记者说,常听他们说,滇藏公路是一条雄奇险峻的“天路”,西藏是一片神奇瑰丽的“天堂”。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