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母亲河”沿岸造起“绿色长廊”
这是被林木覆盖的雅鲁藏布江山南段(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最长的高原河流,是西藏人民的“母亲河”。通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曾饱受风沙侵害的雅鲁藏布江山南段沿岸已被郁郁葱葱的林木覆盖,基本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廊”。
西藏山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石振威介绍,山南市“十三五”期间完成生态安全屏障防沙治沙面积65.66万亩,植树造林面积40.17万亩,封山育林面积17.62万亩。
这是雅鲁藏布江(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的监测资料显示,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拉萨贡嘎机场,灾害性风沙天气逐年减少;拉萨市环境空气质量多年来总体良好,去年1至10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4%,这与植树造林密不可分。
山南市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年降雨量只有300毫米,很多地方被称为“造林禁区”。从1983年开始,当地林业部门在雅鲁藏布江沿岸开展人工植树造林,并取得成功。此后,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连片的高标准造林项目。
我国“造林人”向“造林禁区”发起了挑战,积累了大量在高寒干旱地区造林治沙的科技成果,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空中俯瞰山南市桑耶镇(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在雅鲁藏布江山南段一处沙化严重的山坡上,附近村民正在进行植树造林(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山南市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村民们在维护固沙用的草方格(2019年7月14日摄)。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山南市江北“万人万亩”义务植树造林所用的树苗(2021年3月7日摄)。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山南市贡嘎县吉雄镇刘琼村村民正在为树苗浇水(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山南市贡嘎县吉雄镇刘琼村村民在检查树苗生长情况(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高原城市异地办学,西藏助“天边”孩子享更好教育
记者到访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时看到,教学楼、体育场、电脑室、书吧等设施完备,有学生正在操场上跑步。[详细] -
尼木县乡村振兴衔接记
尼木乡党委书记刘华介绍:“以前,她家劳动力不足,还要抚养几个年幼的孩子,生活贫困;现在,她自己承包土地,丈夫在县城打工,不再为收入发愁。[详细] -
景美 人和 村富——走进麻麻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
走进错那县麻麻门巴民族乡麻麻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一栋栋藏式小楼整齐排列,街道干净整洁,临街的人家大多挂着“家庭旅馆”的招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