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十八军老战士赵钦贵讲进藏故事:“看到新西藏的巨大变化,我很自豪”
家住昌都市马草坝社区的赵钦贵老人,今年已经80多岁了,说起十八军进藏的经历,他依然记忆犹新。
赵钦贵,1937年出生于青海铜仁。1951年,赵钦贵成为十八军骑兵独立团独立支队的一名战士,准备跟着部队进军西藏。
举行完誓师大会后,赵钦贵所在的部队很快出发,不久就到了通天河边。
赵钦贵回忆说,当时上级下令强渡通天河。于是,我们就用木头和充气羊皮捆成羊皮筏子,人乘筏子,把马缰绳拴在筏子上,牵马渡河。但走到河中央,马突然受惊,争先恐后往筏子上跳,筏子翻了。“那一天牺牲了8名战士,溺死牲畜150多头(匹)。”
后续部队与我们汇合后,运输队队长建议从“七岔河”渡过通天河。那里水势较小,当地牧民都是从那里渡河。
渡过通天河,部队稍作休整,又开始渡沱沱河。再往前,是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部队在这里停下来,作思想动员和物资补给。部队首长动员大家,要做好各方面充足准备,下决心征服唐古拉山,一定要解放西藏。
队伍再次出发,部队用了3天左右的时间越过唐古拉山,牲口死亡300多头(匹)。
继续前行,由于运输队的牦牛走得慢,食物供给延迟,战士们只能吃马料,豆子加盐煮,成了当时的美味。不久,到了沼泽地,一片水草下,根本看不出下面是致命的沼泽,经常有骡子掉进去被淹死。
经过一路艰辛,1951年12月1日,历时3个多月、艰苦跋涉1800多公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独立支队抵达拉萨。
赵钦贵所在部队在色拉寺旁驻扎了下来。赵钦贵印象最深的是,当时,除布达拉宫、三大寺庙和贵族的石头房子外,没有多少像样的房子。
到拉萨后最大问题是粮食紧缺,掌握当地粮食的大寺庙、大贵族等反动上层扬言要“饿走汉人”,战士们只好长时间吃空投来的代食粉,藏族战士拿它当糌粑,汉族战士就用水煮糊糊吃。
一年后,部队来到日喀则。赵钦贵和战友们经常帮附近群众收青稞、挑水,晚上给群众表演节目、放露天电影。1954年,江孜、日喀则发生特大水灾,赵钦贵和战友们立即参与救援行动,为灾民提供衣服、被褥、毛毯,帮助百姓开展灾后重建。此后,部队开始开荒种粮,实现粮食和蔬菜自给自足。
1960年,赵钦贵在天水步兵学校学习3年后回部队,被任命为连长。后来,赵钦贵回到昌都军分区独立营工作。
一天晚上,他刚睡着,就被叫到司令部作战室开会。
原来,左贡县发生武装叛乱。当晚,赵钦贵率部队连夜从昌都赶往左贡,天亮前到达事发地旺达,发现一个班的战士在驻地被土匪杀害。土匪抢走枪支后,又杀害了一名治保主任和村文书,还抢走不少马匹。向上级汇报后,赵钦贵带领军分区两个团和独立营全部出动,加上民兵配合,搜山剿匪。
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部队锁定了土匪藏身的大致范围。赵钦贵带领侦察连战士立即追击,土匪被全部击毙。
1971年,赵钦贵担任丁青县武装部政委。1981年,他转业到当时的昌都地区公安处,历任副处长、政委和党组书记,直到1992年退休。
赵钦贵这样评价自己的经历:“我亲历了解放军进军西藏,又参加过多次战斗,能从艰苦卓绝的行军、血雨腥风的战场走到如今的和平盛世,能看到新西藏的巨大变化,我很自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听索朗多杰老人追忆十八军进藏故事:“共产党带来了好日子”
1951年冬天,十八军独立支队官兵抗风雪、战严寒,翻越觉孜拉山,从纳龙嘎木(现在的当雄县乌玛塘乡纳龙村)进入拉萨。[详细] -
金沙江畔的红色记忆:寻访西藏解放第一村岗托
岗托村——它见证了十八军战士不怕死,冒着枪林弹雨一边划船一边往前冲,鲜血染红了金沙江沙滩,以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见证了岗托人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团结奋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传奇。 [详细] -
昌都市江达县觉普寺管委会开展“重温十八军解放昌都光辉历程”主题活动
近日,江达县觉普寺管委会组织全体驻寺党员干部和高僧大德到岗托镇十八军军营遗址开展“重温十八军解放昌都光辉历程”主题活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