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不负好春光 播种新希望 西藏山南各地农民群众春耕生产见闻

发布时间:2021-04-06 09:11: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机声隆隆,歌声阵阵。人勤春早,不违农时。入春以来,田野里的拖拉机、耕牛和忙碌的人群,增添了春的气息,让雅砻大地愈发显得生机勃勃,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今年,山南市计划春播种植38.37万亩;其中,青稞27万亩、杂粮0.56万亩、油菜3.54万亩、蔬菜3万亩、饲草4.27万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相信,通过山南市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今年雅砻大地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

  传统仪式:文化的延续

  3月16日,是近年的藏历春耕日。一大早,乃东区昌珠镇门中岗社区群众就穿上了节日的盛装,端着切玛,带上青稞酒、酥油茶,捧着洁白的哈达,齐聚“西藏第一块农田”,举行一年一度的开耕仪式。

  山南被誉为藏文化的发祥地,在雅砻大地上,可以找见西藏众多个“第一”。西藏第一块农田:“索当”,便诞生于门中岗社区,至今已有2100多的历史。

  因此,该社区每年举行的开耕仪式格外引人注目。当天,人们在代替耕牛的耕地拖拉机上扎上了花朵,绑上了哈达,插上了国旗。

  上午10时,随着长者高昂的祈福声,开耕仪式开始。互敬青稞酒后,人们唱着歌谣,开始耘地、播种,撒下春天的希望。

  今年67岁的格桑多吉虽然参加了数十次开耕仪式,但当天还是很激动。他说:“门中岗社区作为第一块农田的诞生地,我们有责任把重视农业生产的文化传承下去,教育后代勤勤恳恳地把日子过好。”

  格桑多吉告诉记者:“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帮助下,现在耕牛大部分已被耕地拖拉机代替,但要提高产量、把地种好,主要还得靠自己辛勤的劳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格桑多吉看来,种地就得认认真真,播种、施肥、锄草、收获……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历史上,山南是西藏的粮仓,勤劳的山南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重视农业生产工作,农业生产搞得好。”是山南给人的固有印象。格桑多吉说:“现在,党的惠民政策好,用上机械了,种地比过去轻松多了。条件好了,我们更要把地种好。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发扬勤劳的传统,努力把日子过好。”

  人勤春早:精神永传承

  3月16日当天,山南市各地都在举行开耕仪式。较其他村(居)而言,隆子县隆子镇忙措村的开耕仪式有些与众不同。

  西藏民主改革后,原隆子县新巴区委副书记、新巴乡乡长朗宗带领当地群众种沙棘,改善环境;改良土壤,提高粮食产量,提升生活质量,塑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沙棘精神”。

  如今,提起朗宗,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她为“朗宗书记”。朗宗之所以在群众中享有这样高的声望,是因为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党的干部”,让人们明白了美好生活要靠自己辛勤创造。

  在朗宗等人的影响下,当地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沙棘精神”,全力改善生态环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在隆子河谷筑起了一道绵延40多公里、占地7.5万亩的“绿色屏障”。

  面对来之不易的“绿色屏障”,当地干部群众倍加珍惜、倍加呵护。在忙措村干部群众看来,搞好一年一度的春耕生产是传承“沙棘精神”的一部分。

  开耕仪式当天,忙措村群众争相给拖拉机手献切玛,敬酥油茶。然后,大家唱着祈求丰收的歌谣,开始翻地、播种……

  今年74岁的忙措村群众桑旦, 17岁时就开始跟朗宗一起种沙棘。他说:“有了沙棘,我们不仅不用遭风沙的罪了,还新增了土地,提高了粮食生产,增加了收入。”

  目前,忙措村共有土地4400多亩,是之前的好几倍。该村种植的黑青稞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只要我们好好干,把‘沙刺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就一定能靠自己的双手过上美好生活。”桑旦说。

  惠农政策:强农增活力

  沃野千里,逐梦而行。与生机勃勃的雅砻大地相映衬的是意气风发、精神振奋的山南市农民群众。“现在,种地国家给补助。此外,党和政府还派科技特派员指导我们科技种粮,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收入。”扎囊县扎其乡孟卡荣村今年80岁的群培索朗告诉记者:“在科技员的帮助下,过去8个劳动力4天才种完的地,用机械耕种一天不到就种完了。”

  近年来,依托农用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孟卡荣村购置了耕地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成立了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今,该村共有大大小小农用机械27台(辆),一举成为了种粮大村。

  而过去的孟卡荣村并不是这样的。“过去,村里不仅没有机械,土地也很少,产量就更低了。”群培索朗告诉记者:“这几年,党和政府带领我们平整土地、改良土壤,耕地面积扩大了,经济收入也增加了。”

  据群培索朗介绍,由于该村产的青稞质优,每年产的青稞多是作为种子销售,土地多的人家一年仅销售种子就能增加经济收入2-3万元。

  不仅如此,农用机械还促进了群众增收。除耕种本村土地外,孟卡荣村还出租农用机械,通过帮助其他村(居)春耕、秋收,增加集体收入。同时,机械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群众的外出务工时间和经济收入。

  富不忘本,在经济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孟卡荣村群众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没有变,开耕仪式还是和往常一样一丝不苟。“开耕仪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举行开耕仪式既是祈求风调雨顺,希望有个好收成,也是教育群众不能忘本,靠辛勤劳动过好幸福生活。”群培索朗说。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