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将军楼,一段永恒的历史记忆
图为王其梅将军故居复原外貌。记者 索朗群培 摄
昂曲河与扎曲河在城南脚下汇合,于澜沧江神韵天成的背景里,孕育出一颗璀璨的明珠——昌都。60多年前,昌都的第一批楼房在这里拔地而起,如今,这里已是高楼林立,一派繁华景象。而在昌都市中心的一则幽静处,几栋别具一格的仿苏式建筑仰望着楼群林立,俯看着江河流长,它们见证了昌都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昌都儿女艰苦奋斗的拼搏之路。
这几栋整齐划一、独具特色的砖瓦结构仿苏式建筑便是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作为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在解放和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昌都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重大的革命斗争,留下了无数革命者、建设者的足迹,是西藏真正的“红色之源”和“革命老区”。
为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昌都市于2016年8月,建成了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的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内,除了从不远处搬迁至此的昌都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和小礼堂,还保留着四栋建筑——张国华将军纪念馆、王其梅将军纪念馆、张国华将军故居、王其梅将军故居。
当我们走进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将将军楼和解放委员会旧址分隔在了左右两侧,将军楼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左侧,几十棵高挺粗大的柳树像一道屏风屹立在外围。
“革命历史博物馆保留下的将军楼,都是砖瓦结构的仿苏式建筑。”昌都市文化局(文物局)副局长洛松曲扎介绍,将军楼作为当时党政要员和昌都地区地委行署及后来的昌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生活和办公场所,一直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现在,四栋建筑中,两栋作为张国华和王其梅将军的个人纪念馆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另外两栋则作为两位将军的故居进行了复原。
顺着路标,我们来到了王其梅将军纪念馆门前。大门上方则挂着一个棕红色小门牌,上面用藏汉双语印刻着“王其梅将军纪念馆”几个黄色字样。门前左侧停放着一辆白色的老式汽车,是王其梅将军的专车。
走进纪念馆,左侧的墙面上是王其梅将军的个人简介:“王其梅(1913-1967),湖南桃源人,1932年参加反帝同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整栋纪念馆从这里开始,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和文字说明,再现王其梅将军弃笔从戎、投身革命,南下抗日、奋战西华,征战江南、名扬沙场,不畏荆棘、领兵入藏,由一位青年志士成长为一位伟大革命者的光辉一生。
在王其梅将军纪念馆右侧不远处坐落着张国华将军纪念馆。走进馆内,巨大的张国华将军半身画像映入眼帘。
“张国华(1914.10.22—1972.2.21),曾用名张福桂、李亚林,江西省永新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将军。”
展馆以他的生平事迹为主线,讲述了他投身革命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取得的辉煌成绩,再到忠诚党性光耀高原的伟大历程。
一件件珍贵展品、一幅幅资料照片、一幕幕场景再现,仿佛把人带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
紧挨着纪念馆的是张国华将军和王其梅将军的故居复原楼。这里陈列着诸多革命建设过程中他们使用过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从破旧的棉衣到各种备急设备,从作战指挥路线图到文件学习笔记,从简约的卧室到擦拭得光亮如新的办公桌,尽管时间使得这些先烈的遗留物锈迹斑斑,但它们是那段红色岁月最真实的见证。
整个参观过程,就如同一次穿越之旅,旧物与新品、陈设与指引、实物与解说,无不生动述说着两位将军在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的伟大征程中一幕幕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光辉史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昌都贡觉县着力发展养殖业——产业作支撑 致富喜洋洋
“皮质好、肉质细嫩,阿旺绵羊是我们贡觉人的财富。”提起当地有名的阿旺绵羊,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贡觉县哈加乡加热村村民阿嘎很是自豪。[详细] -
西藏昌都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46家
此前,科技部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位于昌都新区(高新区)的昌都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西藏获批的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详细] -
寻迹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光辉旗帜在这里高高飘扬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