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六十年“树木” 隆子县变沙滩为绿洲
今天的隆子县,有几张响当当的名片,“三人乡”玉麦、卓嘎央宗姐妹、列麦精神,还有就是隆子河谷绵延几十公里的人工沙棘林。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隆子人用将近六十年时间坚持“树木”告诉人们:如何将沙滩变成绿洲。
图为隆子河,两岸是人工种植的沙棘林,河滩上还能看到泛白的盐碱地,沙滩已经不复存在(2月27日摄)。新华网 殷小燕 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隆子河滩上生长的还主要是一种不知名的草,夏天长出来,秋后风来的时候,会被连根拔起,吹落在河滩上。
隆子县位于西藏山南市南部,喜马拉雅山北坡,县城海拔3800多米。据说,那时候的隆子河谷,每年会有近8个月的风沙天气。尤其是冬春季节,黄沙漫天,常常是站在河这边,看不到河对岸的村庄。而到了夏季雨水丰沛的时候,河谷地带又常常洪水泛滥。洪水漫过农田,导致土壤盐碱化,又严重影响粮食种植。“那时候,种子春天播下去,秋天也收不了多少粮。”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隆子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扎西桑布说。
1964年,隆子人在原新巴乡乡长(现隆子乡新巴村)朗宗的带领下,开始在河滩上试种沙棘和银白杨等植物。一年后,只有沙棘存活了下来。这种对土质要求不高,抗盐碱、耐旱、耐寒、成长周期短的植物,从此和隆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6年,饱受风沙肆虐之苦的隆子人痛定思痛,正式开始种沙棘。1974年,国家专门投入1.5万元下发了30万株种苗,隆子县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沙棘。1978年以后,隆子县的沙棘种植渐成规模,风沙防治初见成效。
图为隆子镇忙措村附近的沙棘林(2月28日摄)。新华网 殷小燕摄
没有国家支持的时候自发种,有了国家支持后就跟着生产队种,荒滩种、房前种、屋后种。从河滩治理到植树造林,从防风固沙到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从最初的一株一株育苗,到现在几万亩沙棘林,隆子人似乎跟那片河滩“杠上了”,在近六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坚持种植沙棘。
为了能让沙棘更好地生长,隆子人还铆足了劲儿建水库、修水渠,一口气修了阿窝夺水库和南北两条干渠。在隆子人的努力下,原本生长在较低海拔的沙棘,甚至在4350米的高度也焕发了生机。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隆子人在遍布盐碱沙的河滩上,种出了一片绵延40公里,占地面积50.33平方公里的绿洲。
如今的隆子河谷,早已不见那种会被风连根拔起的植物,放眼望去,全是将沙土牢牢盘在脚下的沙棘。
隆子镇叶巴村的沙棘林,林下种植的是饲草(2月27日摄)。新华网 殷小燕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隆子县几代人种下的沙棘,带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绿荫,“还有晴空、良田和美景,更有美好生活。”扎西桑布略有所思地说。
如今的隆子,一年的风沙天数明显减少,即使冬春季节有刮风天气,也不会再出现黄沙漫天的情况。随着沙棘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河谷盐碱地逐渐消退,变成更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良田。沿着河谷延伸的那片绿洲,也成了令隆子人赏心悦目的一道风景线。
此外,沙棘林的经济效益也逐渐显现。近年来,与沙棘林有关的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林下草料、沙棘果、沙棘苗等资源的开发,也为当地人带来了不少的收益。据了解,2019年隆子县林下草料种植收益12万余元,当年,沙棘果收益11万余元,沙棘苗收益近30万元。到了2020年,仅沙棘果一项,收益就超过60万元。人们逐渐摆脱传统农耕的束缚,走上了新的致富道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021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西藏山南:河谷春暖 麦苗吐绿
山南俗称“雅砻”,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是西藏重要的传统农产区。26日,记者一行跟随西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新春走基层”团队,前往山南市采访,一路上暖阳高照。[详细] -
新春走基层·行走4700米之上|冰雪中,他们守护回家的路
早上6点,羌塘草原还笼罩在黑夜中,在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里,在海拔4700多米的高原上,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农村公路养护队队长索朗罗布正在奋力抢通被冰雪阻断的道路。[详细] -
新春走基层·行走4700米之上|“放着藏羚羊的牧人”
大年初一,羌塘草原上的野生动物保护员次成塔青吃过早饭,亲了亲女儿石美扎西,跨上摩托车,进入西藏自治区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始了藏历铁牛年的第一次巡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