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突”夜,87岁“年轻”党员次旦的“忆苦思甜”
10日晚,藏历“古突”夜。在羌塘草原上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申扎镇那查村,87岁的次旦老人一家在吃“古突”。这是一种用牦牛肉汤熬煮的面食,包在里面的“馅儿”有不同寓意。吃出糌粑,代表身体健康;吃出羊毛,代表性格温和善良……突然间,次旦吃出来一个太阳形状的面疙瘩。“这是太阳,是最好的寓意。”周围人一阵欢呼,“快许个新年愿望吧!”
次旦笑着,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我的新年愿望是疫情消退,国家和顺,人民幸福!”次旦说。
吃完“古突”,家人围坐在身旁,次旦又讲起从前的事。
“我是1934年出生的,父母一共有7个孩子,一家人都是农奴。”次旦说,那时她一家帮农奴主放牛羊。生产的酥油几乎都要上交给农奴主,糌粑也吃不上。有时实在找不到吃的东西,只能在草原上挖野菜充饥。
“我们平时只能住帐篷,放牧的时候没有帐篷住,就找一个避风的水沟,将就着睡一觉。”次旦回忆,当时身上披着羊皮当衣服,20岁之前从没穿过鞋子。
20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刚看到‘红汉人(当时藏族群众对解放军的称呼)’的时候有些害怕,后来他们到村里帮忙挑水、放羊,感觉很亲切,跟之前见过的那些当兵的完全不一样。”次旦说。
跟解放军的接触,是次旦第一次跟共产党有了联系,她从这些人身上感受到关怀和尊重。
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包括次旦在内的百万农奴迎来新生。次旦家里分到1匹马、十几头牦牛、50多只羊,这是她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财产。
“共产党分给我们牛羊,带领我们发展生产,我应该想着要报答。”次旦说,于是她萌发了在自家门口升国旗的想法。
升国旗的想法是好的,但实施起来却很困难。经过多方寻找,次旦托人找来一根竹竿,可草原风大,竹竿立不住。村里找了一根钢筋插在次旦家门口,自此以后,她便可以在家门口升旗了。
这一升,就是14年。
日子一天天过去,过完75岁生日,次旦突然有了一种危机感。“我年龄这么大了,再不申请入党,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了。”于是她向村党支部书记赤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赤列说,次旦身上有一股劲,她说自己有哪些不足可以学习,但入党的志愿是不会变的。
次旦一直申请,一直被拒绝。前四次赤列都不支持,但到第五次的时候,赤列被感动了。“我同意当她的入党介绍人,也向上级党组织郑重推荐。”赤列说。
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次旦积极参加党员学习。2012年,78岁的次旦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次旦入党后,身上的党徽便再没有摘下来过。“我现在年纪大了,很多事忘记了,但我是共产党员,这个我不会忘。”次旦说。
每次村上组织开展党员活动、召开党员会议,次旦总是提前到场,积极参与。疫情期间,次旦还主动捐了钱,帮助村里开展群众工作,让家里人帮助做志愿活动。
“共产党为什么好,大道理我说不上来。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以前糌粑都吃不上,现在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穿什么,日子越来越好,这是只有共产党才能做到的。”次旦说,“我虽然已经87岁了,但党龄只有9年,还是个‘年轻’的党员,还要继续为党、为老百姓做贡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