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半世纪选育 “雪域白鸡”丰富西藏人餐桌
图为旦增群培(右)与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张伟 摄
日前,“雪域白鸡”通过中国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新品种审定。这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参与育种扩繁的旦增群培格外欣慰。
图为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人员准备为种鸡标号。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供图
这位老人与新中国同岁,是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如今已经退休。1979年,旦增群培参与到“雪域白鸡(原‘拉萨白鸡’)”的品种培育中,一干就是20余年。
1958年,西藏第一次从内地引进优良蛋鸡品种白来航鸡,开展适应性饲养、繁殖等研究工作,由于地处高寒缺氧环境,白来航鸡孵化难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图为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人员开展育种工作。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供图
缘何要改良品种?旦增群培解释,新中国刚成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交通落后,老百姓餐桌上的饮食单一,肉类少,蔬菜也金贵,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西藏畜牧科研工作者便从内地引进了白来航鸡,培育新品种便提上了日程。
1960年,西藏的技术人员通过二系杂交育种法,以白来航鸡为父本,当地藏鸡为母本开始了选育工作,4年后,杂交后的品种群被命名为“拉萨白鸡”。
旦增群培参与新品种培育的第三年,鸡场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条件购买现成的孵化出雏设备和自制孵化器,他说:“一开始只有两个孵化箱,每个孵化箱也就能装五六百枚种蛋,全靠手翻,六个小时就得翻一次。那时候穷,我们自己又设计了十几个孵化箱,塞上电炉丝还算能用。”孵化的时候,旦增群培和同事轮流守着,一旦断电,就得立马开启柴油机发电。
孵化技术逐渐成熟,1983年,“拉萨白鸡”原种场进行了扩建,科研条件进一步提高。次年,科研人员根据品种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等性状的测定数据分析,正式制定了“拉萨白鸡”品种育种方案和育种目标。当时,基础群已超过3000只,1985年开始向社会推广种鸡。
旦增群培记得,西藏自治区农牧厅(今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曾下拨资金十几万元人民币全力支持新品种培育,“在那个时候,这不是笔小数目,比其他同类项目都要重要。”
1986年至1990年是该品种群系统选育阶段,通过连续四年三个世代的系统选育,各项生产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体型外貌更加一致,生产性状遗传稳定,各项指标均达到品种群的标准。
1990年,“拉萨白鸡”品种群被西藏自治区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评审为轻型蛋用品种群,这一品种群高原适应性强、生长快、群体遗传性能稳定、抗逆性强、饲料转化率高、产蛋量高。所以,西藏开始大范围推广,覆盖了38个地市、县、乡、村、合作社,数量超过300万只。
此后的两三年里,该品种群获得了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旦增群培说:“获国家奖励时,我们团队里共有十几个人,平均每人得了27块钱的奖金,可开心了。”
旦增群培介绍,如今,“雪域白鸡”经过六个世代的连续选育,其外观、体重、均匀度、生产性能等均能很好地适应西藏海拔2800米至4200米不同环境的养殖需要。
旦增群培感叹,“雪域白鸡”的整个选育过程经历近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经过了杂交创新,自繁定性和选育提高三大阶段。杂交创新和自繁定型就用了20多年的时间。
在他看来,一代代人的努力,不仅让新品种被肯定,更多的是改变了西藏人的生活,改善了西藏人的饮食结构,丰富了西藏人的餐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雪域白鸡”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 西藏实现藏鸡育种重大突破
近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获悉,西藏“雪域白鸡”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新品种审定,成为西藏自行培育的第一个蛋鸡新品种,实现西藏藏鸡育种重大突破。[详细] -
青稞米、青稞面、藏鸡蛋……西藏农特优产品对接长三角市场
28日,“2020西藏自治区农特优产品迎新年展销会”在上海举办,以此加强沪藏两地的交流合作,并把合作效应向长三角区域延伸。[详细] -
数说宝“藏”丨年产77万吨!西藏人民吃菜不再难
58岁的拉萨市民阿旺罗布右手拎着购物袋,从药王山农贸市场悠闲地走了出来。记者问买了些什么?他举起袋子笑着说:“西红柿、鸡蛋和芹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