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变绿洲 群众乐悠悠——山南市扎囊县治沙记
沙地变绿洲,这是扎囊县近几年创造的奇迹。通过治沙,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让周边原本贫穷的山村改头换面。
今年27岁的仁次罗布没有读过书,家里有5口人,他是老大,能帮大人做事情的时候,他便开始在家种地,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劳作,可几亩微薄的青稞地只能勉强满足全家的口粮,有时候还得饿肚子。
当年,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山谷冲积平原的扎囊县,一到春天或是秋末,县内便会风沙四起。当地人形容:“风沙像白马一样到处跑”,连附近的村庄看起来都是灰蒙蒙的。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16年。
2016年,扎囊县建起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占地约1万亩,划分经营区域为科技扶贫种苗科研区、科技扶贫种苗示范区、生态修复示范区。主要从事育苗、藏药、藏草等科技研究和种植业务。截至2020年5月,该项目通过流转土地8200亩,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41万元,覆盖带动178户818人增收。每年带动贫困户200人长期就业,人均年创收达到2万元。
从生态修复到种苗示范,这是一片扎根在高原之上的绿色奇迹。
这个奇迹也让仁次罗布一家的生活有了改变。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建成后,仁次罗布开始在这里工作,负责浇水、剪草、补草籽等。
在基地工作两年后,仁次罗布不仅有能力供弟弟读大学了,还有了一定的积蓄。去年,仁次罗布拿出积蓄,给家里盖了两层楼房,彻底告别那间住了20多年的土木房子。他还计划着再给家里买台拖拉机,父母年迈,翻地等重体力活已经干不动了。
这个植物种苗繁育基地还让张露获得了成就感。张露是基地的一名研发人员,4年前来到西藏参与项目建设。从种苗培育到大田实验,她和同事们不断探索最适合当地种植的植物种类,一点点修复原本荒芜的沙地。
“看到沙地变绿洲,真的特别有成就感。”张露说,她自己亲手在河边种了一棵耐旱的金丝柳,几年过去,已经从孱弱的小苗变成茁壮的小树。
更值得一提的是,育苗基地还实现了大数据的运用。未来,以扎囊县为样板,在实现扎囊县“大数据+扶贫”的平台基础上,“生态大数据智慧指挥系统+乡土植物驯化繁育体系+种质资源储备+各类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定制化生态产品研发”的模式或将大面积推广。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让昔日荒滩变绿洲——普布朗杰老人用40年种下4500多棵树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仁布县切娃乡杰雄村,89岁老人普布朗杰带领一家四代人种树的事在当地家喻户晓,传为佳话。[详细] -
“绿哈达”再行动 西藏农牧民植草实现环保增收“双赢”
9月9日,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发起的公益环保项目“绿哈达行动”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开启2019年的“植草之旅”,林周县卡孜乡民众纷纷赶到现场参与活动。[详细] -
昔日荒滩变绿洲 一个西藏乡村的生态 “致富经”
截至目前,示范区已完成植树造林2.6万余亩,种植榆树、沙棘等各类苗木169万株。努力三年来,生态效率便有了效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