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边境家园的幸福人生:家是底雅,国是中国!

赵书彬 温凯 陈林 洛桑旦增 韩刘 发布时间:2020-08-29 09:41: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底雅在哪里?西藏最西是阿里,阿里最西是底雅。流经札达的象泉河在这里劈出峡谷绿洲,然后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流入印度。

  底雅有多远?拉萨1500公里之外札达县,再穿土林、越高山、走荒原,蜿蜒行于马阳山悬崖绝壁中,2000多米落差下,山谷村庄航拍式呈现。

  7月中旬,记者一行来到这里,采访底雅的故事,也接受着精神的洗礼。

  78岁的欧珠班典少时流落境外,几经辗转回到家园,在祖居前栽下了底雅第一棵白杏子树;今年62岁的老杨从东海之滨的江苏来到“西境之乡”底雅,24年里他乡早已成家乡;大三学生德吉曲珍走出大山,横穿半个中国就学于南海之角的海南大学,正成就着自己的出彩人生。

  三代底雅人,在祖国时空经纬中,各有人生轨迹,更有共同坐标:家是底雅,国是中国!

  不舍乡土:

  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

  “在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漂泊的那几年,日子过得特别苦,整日像乞丐一样!”欧珠班典出生在拉克玛山麓的什布奇村,1962年流落他乡,在外漂泊了6年。在近来落成的边境小康示范村新居里,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老人唏嘘不已。

  “当时父亲没走,托人带话,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日子也好起来了,叫我赶快回来。” 欧珠班典腿脚不便,坐在藏床边。窗外,树木参天,雪山远矗。老人边回忆往事边看向儿子刚珠多吉,“根就在这里!”四目相接时,60年前的父子对话,情景再次呈现,世世代代坚守的信条又一次传承。

  42岁的刚珠多吉穿着短袖衬衫,倚站在门口,听得入神,父辈的艰辛往事恍如隔世,听到阿爸感慨“最幸福的就是现在这个时候”,顿时露出会心的微笑。

  对家乡深厚的爱,经过历史变迁、岁月洗礼,在爷孙三代血脉相连的故事里,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

  屋外的坡地上,是一片果园,郁郁葱葱的白杏树、红苹果树在喜马拉雅的阳光下熠熠闪光,最大的有腰粗。白杏子,香甜味醇可口,是当地特产。刚珠多吉带着我们寻找最早的一棵,不无自豪地说,底雅的第一批白杏子树就是父亲引进的。

  底雅有栽培果树的传统。1985年,对外山口短暂开放,欧珠班典用10斤酥油和3只山羊,从印度商人手上换来了200株小手指粗细的白杏树苗,一些分给了邻居,一些就栽在祖居前的小片土地上。

  刚珠多吉边介绍边用手拔去滋生的杂草,这片祖业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年年硕果累累。望向屋顶飘扬的五星红旗,记者问出了最想问的话:“你觉得国家在哪里?”

  “国家就在脚下,国家就在心中!”刚珠多吉表情认真、话语坚定、心潮澎湃,“在党的帮助下,我们过上了爷爷和父亲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生活。守土固边是我们的天职!”

  山上放牧守国土,山下林果来致富。强烈而深厚的守土意识,就这样在底雅人的血脉里延续。

  入赘“边疆”:

  脚下的土地就是我的家!

  老杨,穿着白色条纹体恤和板鞋,头发花白蓬松,说话还带着江苏徐州老家的口音。在底雅乡古让村见到了老杨,他正和老伴次吉卓玛带着外孙晾晒刚摘下的杏子。杏子金黄,铺满院落。

  老杨,叫杨贵房,原是徐州“四建”公司的会计。1996年,随维修边防设施的施工队第一次来到底雅。老乡们少有人知道他的原名,都习惯地称这位憨厚的汉族师傅“老杨”。1997年,老杨带着工作中相识相知的次吉卓玛回到徐州喜结连理,这时妻子知道了丈夫在老家还有一个外号——“杨老好儿”。坐在树荫下,老杨说起这段故事,一旁的次吉卓玛噗嗤一笑。

  “我也想过带着她们娘儿仨回老家生活,可又担心她们不适应。”当时,次吉卓玛还带着与前夫生的两个孩子。为了使妻子儿女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老杨告别了父母乡亲,再次回到底雅,入赘“边疆”。

  老杨心肠热,有责任心,靠着妻子娘家的7、8亩地和几头牛羊,甘愿从徐州青年变为底雅女婿,从公司工人变为西藏农民,从发达省份到扎根西藏边陲。

  徐州成亲、边境为家,老杨跟着藏族乡亲们一起放牧巡边,骑马走路,脚磨掉了几层皮;蹩脚地使用藏式镰刀,割草割到手上,手一摊疤痕还清晰可见;带着大家一起修路架桥,工钱从不多拿,每每都是平分,他说:“心里过不去,大家都不容易”;父母过世,很晚才知道消息,就点起酥油灯,在千里之外表达悼念。

  “不回去了,家就在这里。”老杨请我们参观他的家,从“窝棚”“石屋”“安居房”到现在的“小康新居”,在底雅生活的24年里,老杨经历了4次住房变迁,家的根基早已深入这片土地。

  外孙边巴曲杰很缠老杨,这位外公不仅有对他的爱,还有更吸引人的地方。老杨给外孙边巴曲杰取了一个汉名:杨昌民,希望生活在中国边境的人民永远昌盛康乐。

  走出大山:

  在祖国怀抱里幸福成长!

  刚坐下,一杯清淡中略带乳白的饮料便双手递到眼前。家家酿造的杏子酒和淳朴热情一起构成了底雅人的待客之道。

  20岁出头的德吉曲珍开朗外向,为了让阿妈朋吉卓玛开口唱出底雅民歌《什布奇仙女迎客歌》,不断地填倒杏子酒,活跃气氛。听说这首歌只有阿妈能唱全,德吉曲珍跟客人一起充满期待。

  “风景优美的山谷,像帐篷一样;山洁水清的家乡,有底雅三姐妹……”悠扬婉转的民歌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古格时期,什布奇有三姐妹远足到托林寺,大姐和二姐都因高山阻隔放弃了行程,只有最小的妹妹背着家乡特产杏油到达了目的地。

  底雅隐藏在大山深处,山陡路险,每年冬季大雪封山直到来年开春,这里就成了出不去进不来的“孤岛”。过去,想走出山外,200多公里外的札达也是山高路远、遥不可及。如今,柏油路已经铺到了家门口,连着祖国各地。

  德吉曲珍现是海南大学大三学生,学校和家乡间有5000多公里的距离,“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在祖国怀抱里幸福成长,作为边境学子深感骄傲和自豪。”火车奔驰在中国大地上,德吉曲珍走出了祖辈最远的路程。

  这里就是底雅,西藏最边远的山乡之一。这处“阿里小江南”昭示着,再远也是祖国的美丽河山,再边也是人民的幸福家园。

  可底雅真的边远吗?欧珠班典、老杨、德吉曲珍……,底雅每个人的故事都离我们的心是那么的近。底雅不远,因为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平凡故事,扣动的都是中国人的心弦。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