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亚东:贫困户家家有本“致富经”
“自从我加入了鲑鱼养殖合作社,每年稳定收入有四五千元左右,另外加上放牧和采摘松茸、木耳等副业,算下来一年收入超万元。”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下亚东乡切玛村村民桑姆一家在当地村干部和技术人员帮助下,依靠养殖特色“亚东鲑鱼”走上了致富路。桑姆一家的变化,亚东县委书记舒成坤看在眼里、喜上眉梢,止不住地点头。
山清水秀的亚东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清澈的亚东河,在卓木谷底欢快地流淌。亚东鲑鱼是当地特色水产品,肉质鲜美细嫩,深受市场欢迎。由于当地群众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一特有资源始终未能与群众生活产生关联。亚东县委县政府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对群众进行观念上的引导,鼓励当地依托鲑鱼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
舒成坤介绍,近年来,亚东县投入6600万元资金大力发展鲑鱼产业,重点打造了沿亚东河流域的种鱼基地1个、养殖基地4个,现存有鲑鱼种鱼1.2万尾、商品鱼310.8万尾、鱼苗120万尾。同时,带动附近乡镇成立鲑鱼养殖合作社(协会)5个,吸纳477户群众入股,其中建档立卡户128户,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2019年,亚东鲑鱼产业带动农户年均增收4811元。
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为贫困户量身定制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是亚东县扶贫攻坚的亮点和特色。2016年以来,舒成坤走遍了全县所有乡镇、村居,实地了解群众困难和脱贫攻坚工作。在“书记抓、抓书记”的策略带动下,全县各级党政干部下沉到贫困一线,认真开展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工作和动态管理,精准识别了763户、2506名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干部与贫困群众面对面商量脱贫对策、实打实研究致富措施,把群众带上了一条条稳就业、能致富的新路。
“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和对口帮扶的党员干部一次次来到我家里,帮我分析贫困原因、探讨脱贫对策,给我这个曾经的贫困户送来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利用小额金融贷款创办了牛羊毛加工合作社,亚东县帕里镇居民扎西旦增从一个“穷得冒烟”的贫困户,到如今年收入6万多元。说起党员干部在脱贫致富路上给予的帮助,他竖起了大拇指。
海拔4300多米的帕里镇,被称为“高原第一镇”,这里生长着闻名高原的优良牦牛品种——帕里牦牛。为打破传统散户养殖模式,帕里镇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拿起“小黑板”与群众面对面算经济账、生态账,群众在党员干部的引导下,纷纷将牦牛作价入股公司进行规模化养殖。通过养殖选育、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帕里牦牛肉现已远销上海、浙江、山东等地。2019年,牦牛产业为当地解决就业岗位201人,实现增收622万元,入股群众分红534万元,实现了“牦牛入股、牧民到产业公司就业”的良好格局。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在党员干部的帮助下,村里建起了温泉基地,村民投工投劳、入股分红,经营家庭旅馆,大伙的腰包都渐渐鼓起来了。”亚东县康布乡下康布村支部书记罗杰说。自2010年以来,亚东县先后选派了4轮100名“第一书记”驻村抓党建促脱贫,从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先后选派900余名干部充实驻村工作队,1600多名党员干部与贫困人口结成帮扶对子。全县25个村(居)产生了40多名致富带头人,形成了齐头并进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党的政策好,村里变化大。”在村干部“支招”下,亚东县下亚东乡仁青岗村村民边巴次仁学会了鲜花种植。成为村里的致富能人后,他还手把手向村民传授种花技术,带动全村乡亲把仁青岗村打造成了当地闻名的鲜花村、旅游村。
在亚东采访,每一个生动鲜活的脱贫致富故事背后,都有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舒成坤表示,亚东县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加快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推进脱贫攻坚等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亚东县创造出一个个脱贫奇迹。2016年,亚东县率先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连续三年保持在1.18%以下,建档立卡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00多元,并于2018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如今,农民富、家乡美的幸福画卷正在边陲亚东徐徐展开。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亚东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菜篮子”
为持续推进暖心惠警工作,不断丰富民警“菜篮子”。[详细] -
西藏日喀则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全面启动
日喀则市电子商务进村综合示范项目全面启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