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德庆村脱贫记
从拉萨市中心出发沿109国道驱车向西约70公里,便来到了堆龙德庆区德庆镇德庆村。过去这里曾是一片荒郊,如今已成了靓丽的乡村;过去这里有不少人外出乞讨,如今各家各户都已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过去这里的人最大的愿望是吃一顿饱饭,如今百姓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
现年64岁的朗杰,是土生土长的德庆村人,以亲身经历见证了德庆村从乞丐村走向富裕的过程。“我们这个村从前是出了名的乞丐村,最多时全村有近7成的人外出乞讨,我也当过乞丐。”回忆起过往,朗杰咂了咂嘴,思绪飘回到从前。一间土坯房、几亩薄田便是朗杰家所有的家当,日子过得紧巴巴,不得不经常到拉萨市区乞讨。
“那时我们乞讨的定居点就是现在拉萨团结新村附近,住的是几片破布搭成的帐篷,捡一些废纸、塑料来烧火取暖,五六天才能讨到一小袋糌粑,刚够我们一家人吃。”朗杰说,“每次要饭的时候我都用帽子把脸遮住,我也嫌丢人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庆村很多人选择以行乞为生,每年将自家地收种完后,便锁上家门外出乞讨,一走就是半年时间。破落的村庄、贫穷的村民是“乞丐村”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漫步在德庆村,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白墙红瓦的藏式小院一排连着一排、平直的水泥路铺满村子每个角落、明亮的路灯沿村路依次展开、大面积的绿化工程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和之前坑坑洼洼的土路以及破旧不堪的泥土房相比,变化之大令人惊讶。
德庆村驻村第一书记次仁顿珠说:“如今没人再说我们是乞丐村了。好吃懒做的人几乎没有了,外出务工、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懒汉是要被村里人嘲笑的。”2017年德庆村正式脱贫摘帽,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余元,过去的“乞丐村”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近年来,德庆村村民纷纷跑起了运输,全村现有大型机械车辆50台、运输车62台、小型农用车130余台,工程性收入占村民总收入60%左右。此外,德庆镇上马的农业种植园等项目,还吸纳了德庆村21名村民就近就业,同时,土地流转获得的租金也为百姓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实现了“双丰收”。
当年同样当过乞丐的扎西平措如今已成了村里的富户。扎西平措和儿子经营着两台翻斗车跑运输,通过承接工地拉土渣的工程,一年下来能赚到17万元左右。他告诉记者:“现在这年头,只要勤劳、肯下力就能过上好日子。感谢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会,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德庆村两委严格落实20余项惠民政策,分类施策解决贫困:针对村里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采取了纳入低保、分配公益岗位等社会保障兜底措施;而对于普通贫困户,则通过介绍就业、开展技能培训、帮村集体承揽基建工程等方式,助其脱贫。
德庆镇党委书记罗桑次仁说:“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德庆村百姓走上致富路的关键因素,‘勤劳致富、教育为大’已经成为村民普遍共识,百姓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时光飞逝,昨日的苦难仿佛还在眼前,翻天覆地的变化令朗杰不由感叹:“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我和老伴有医保,看病几乎不花钱,孙子上学国家给交学费,这么好的日子哪去找。如今,我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孙子们好好学习,把教育的‘欠账’补回来,长大以后能有出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全国海拔最高县驻村夫妻帮扶脱贫记
从拉萨北上300公里,再西行500公里,才能来到这个海拔4700米、位于无边草原和不尽寒风中的牧业村落——西藏那曲市双湖县牛维改栋村,这里是羌塘草原的一部分。[详细] -
【新春走基层】守土与乡愁——走进珠峰脚下的村庄
在游客和登山客眼里,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极限,是远方。而对于生长于她脚下的人们来说,珠峰是他们每日的生活,也是一场永远的乡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