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藏气象事业发展综述:雪域高原气象新

查日 李梅英 冯小莉 发布时间:2019-11-09 10:48: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西藏,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西藏气象对反映全球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藏气象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谱写了新篇章。

  气象事业从无到有的跨越

  走进自治区气象台天气预报会商室, 20几台电脑组成的工作平台构成一道别样的风景,预报员紧盯着屏幕严密监测着高原风云变化。

  一体化综合业务平台上,由全区380多个观测站组成的光点织成细密的网,天气预报员只需动动鼠标,就能实时调用全区观测站、雷达、卫星等监测数据。

  “跟过去比变化太大了!”自治区气象台台长假拉深有感触地说。

  民主改革以来,有国家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全力支持,有全国气象部门的无私援助,西藏气象事业突飞猛进。

  截至2018年底,西藏综合气象监测站点数量达到384个,实现了74个县(区)中短期、695个乡(镇、街道)精细化预报全覆盖,天气实况服务可每10分钟更新一次,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现代化的综合观测体系。

  民主改革前,西藏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气象观测站。民主改革后,科学技术逐渐被藏族群众所接受、推崇,气象科技也不断融入西藏百姓的生产生活中。

  目前,天气预报服务已经延伸到交通、旅游、农牧、生态环境等各行各业,走进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并为提前规避风险,更好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支撑。

  如今,在西藏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随手查看天气预报已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

  几代气象人的呕心沥血

  多风、多雪、多大风天,极端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43.2℃。观测员有时夜里巡视,如果不戴手套直接去开观测场的铁门,手会粘到铁门上,脱一层皮;有时极端天气导致供电不稳,测量仪器无法运转,就要冲锋陷阵,第一时间到观测场处理故障。

  这是安多县气象局工作人员经常遇到的情况,安多气象站的创建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金水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一待就是16年。他说:“干气象工作很辛苦,大家都不容易。我见过挺着肚子趴在地上观测地温的孕妇,也见过寒冬腊月、夜半三更里观测人员的清瘦身影,他们的默默坚守更值得我学习。”

  如果说,气象软硬件设施建设为西藏气象插上了追云逐雨的翅膀,那么,气象人才及科研则为西藏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959年底,西藏气象部门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到2018年底,全区1056名气象干部职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已达到77.2%。

  仅近五年来,就已立项气象行业科研专项5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个、中国气象局科研专项30个,出版专著8部,其中《大气科学名词》(汉藏对照本)填补了大气科学藏文名词术语研究的空白。

  “高海拔、高标准,缺氧气、不缺志气”的西藏气象人精神,更为西藏气象事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气温14.3℃、湿度80%、风速2.1米/秒……”2018年6月22日12时,同步出现在山南市气象局地面观测监控管理平台上的这组气象数据,标志着隆子县玉麦乡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正式投入运行。

  “有了观测站,百姓就可以享受到更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向毓意说。

  为满足不同民族群众防灾减灾需求,自治区气象局建立了覆盖全区7地市、54县(区)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藏汉双语预警信息语音直呼平台,以及电视、广播等立体、高效、权威的预报预警发布体系,让公众随时随地获取气象信息。

  为了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西藏气象部门以气象灾害多发区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重点,在195个乡镇建立自动气象站, 8万多名双联户户长被培养为兼职气象信息员,实现了全区乡镇精细化气象预报全覆盖与气象信息员的村级全覆盖。

  同时,对148户种植养殖大户、88个农民合作社、20余家农业企业开展“直通式”服务,加大对贫困地区人工增雨消雹和生态修复作业的支持力度,保护作物面积达330万亩。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西藏气象事业将继续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共赴辉煌。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