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花开千树香溢高原

晓勇 发布时间:2019-04-14 11:25: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在辽阔的雪域高原上,西藏文化犹如雪莲花般神秘、圣洁。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西藏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各族人民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呈现出万紫千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文以化人,记录年轮的足迹

  西藏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里的西藏各族人民在劳动、生活和交往交流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果,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

  走进位于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僜人新村,一个占地100多平方米、分8个单独陈列室的场馆中,200余件代表僜人历史年轮和生活足迹的物件映入眼帘。

  这里是僜人夏电夏利用十余年时间,自筹资金10万余元创办的世界首个僜人民俗文化陈列馆。这间简易却意义非凡的僜人民俗文化陈列馆,表达着这个人口不足2000人的族群愿望——记住僜人的历史文化与足迹。

  在旧西藏,僜人,也被称为“僜巴”,意为穷人,居住于西藏察隅平均海拔2200米的山野林中。由于长期处于原始生活状态,加之人口稀少,僜人被相邻民族蔑称为“米什米人”,即“不开化的人”。

  西藏民主改革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僜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这个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的族群,家家户户有房,人人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好。

  在西藏,作为少数族群的僜人传统文化所得到的保护与发展历程,正是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文化得以传承、保护与发扬的一个时代缩影。

  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国家投入数百亿元建设近千个文化项目,推动西藏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对西藏5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616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建设。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西藏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仅“十二五”期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超过1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5倍以上;国家各部委、省市和单位通过援藏形式,支持西藏文化建设投入超过20亿元。

  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2018年6月,全国非遗日临近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嘎尔传习基地在拉萨挂牌成立,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平措玉杰、扎西次仁举行收徒仪式,培养传承人。至此,全区命名84个自治区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各级各类非遗传习场所达165处。

  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和传习基地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藏戏、藏香、藏药、唐卡等颇具浓郁西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被更多人熟知。全区基本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市(地)、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形成了一批保护工作机制。

  自治区财政每年设立1200万元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自治区级传承人补助经费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补助标准居全国前列。同时,西藏现有10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74个县级民间艺术团和近2000支业余文艺演出队,这些团体已经成为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

  在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70岁以上的占比超过35%。西藏相继完成了对藏戏霞尔巴贡、喇嘛玛尼说唱等濒危项目和20位高龄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此外,大力引导藏医药、唐卡、藏香、手工编织等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使项目可持续发展。

  2009年,被誉为“藏族文学之冠”“世界文学之林”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底,自治区重大文化工程《格萨尔》藏译汉工程的10部藏译汉书目得以出版发行。

  同样,被称为藏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对西藏的8支国家级藏戏流派划拨专项经费。”自治区艺研所副所长阿旺旦增说,这促使西藏民间藏戏演出团队从不足50支发展到现在的140多支,演职人员增加至近3000人。

  自治区藏剧团青年导演、演员大索朗曲珍说:“近几年,我团倾力打造了《金色家园》《六弦情缘》《藏香情》三部新编现实题材的藏戏剧目,用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藏戏艺术。”

  2018年底,“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的成功申遗,体现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格局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同时,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全区城乡文化设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仅“十二五”期间,西藏集中实施了54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9个县(区)艺术团排练场,19个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建设,建成1600余个村级文化广场,基本形成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区每年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资金5000余万元,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全区各级各类文化馆站年均开展免费开放活动2万场次,受益群众达到近200万人次。

  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藏文化不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底蕴吸引着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眼球,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笔巨大财富。

  坐落于拉萨河南岸的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在经历6个春秋的演出及相关文化旅游配套产业以来,共计接待游客210万余人次,票房收入突破7.51亿元。

  多年来,为加快培育文化产业成为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的步伐,西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政府的大力倡导、扶持、培育下,经过行业的探索、奋斗、建设,充分利用全区丰富多样的特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手工业、高原极限运动等西藏特色文化产业,并建立了西藏特色产业项目库,入库项目131个。

  同时,西藏大力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命名了73家国家级、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批准成立首个“藏族人民族音乐产业基地”、西藏工艺美术协会、西藏动漫发展协会、西藏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等行业社团组织,设立了“西藏特色文化之窗”。

  在拉萨市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绿油油的青稞田间,一块绽放绚丽花朵的田地格外耀眼,这是年近古稀的次仁多吉人工试种的狼毒草田地。

  狼毒草是藏纸的主要原料。为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雪拉藏纸传承人,次仁多吉3年前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开始人工试种狼毒草,如今已初步解决部分藏纸原料问题。

  次仁多吉制作藏纸的技艺传自祖辈。2011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在尼木县成立藏纸厂,创新研发了藏纸灯罩、藏纸笔记本等一批藏纸旅游工艺品,受到国内外游客欢迎。2018年年初,次仁多吉获评首届“藏地工匠”荣誉称号。

  在雪域高原,像藏纸工艺这般古老而悠久的藏文化独具魅力。依托宝贵资源,西藏积极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好、潜力大,正成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近几年,西藏举全区之力重点打造“藏博会”,首次举办“西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举办“唐博会”“像博会”“毯博会”等文化产业领域的专业展会,受到海内外游客的欢迎。这正是西藏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成果。

  自治区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罗布次仁说,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文化产业作为高原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西藏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到2020年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西藏新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截至2018年,西藏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和单位已发展到468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2万人,文化产业产值达到46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