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发现青藏高原首个史前洞穴遗址
2018年7月,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对阿里地区开展的系统的旧石器考古调查过程中,在革吉县北部狮泉河左岸(东岸)的石灰岩山体上,发现了保留有丰富古人类文化遗存的梅龙达普史前洞穴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对于探讨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古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人群互动交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址地层堆积
有明显的五个炭屑层
梅龙达普洞穴遗址位于阿里地区革吉县,南距革吉县城约30公里,洞穴面向西南,高出狮泉河面约40米,遗址海拔约4600米。梅龙达普遗址由一字排开的两个独立洞穴组成,其中1号洞规模巨大,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2号洞面积约250平方米。在洞内、洞穴下的山前冲积扇以及由山底通往洞穴的山坡上均散落着丰富的石制品等文化遗物,更难能可贵的是1号洞穴内还保留有包含文化遗物的地层堆积。
据了解,冬季时由于当地牧民在两个洞穴内圈羊,对洞内文化层已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进一步查明洞内文化层堆积的性质,加强对洞穴遗址的保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联合考古队于2018年7—9月对1号洞穴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
为了更好地厘清洞穴地层堆积的情况,联合考古队的此次野外发掘布设了两个探方。其中,T1面积1.5平方米,位于洞口位置暴露的地层剖面附近,发掘深度3.5米。发掘工作按照严格的旧石器考古发掘规范,按照自然层逐层发掘,每个自然层内以5厘米为一水平层进行清理,并对堆积物进行筛选。遗址地层堆积可见有明显的五个炭屑层,炭屑层与砂砾层互层,炭屑层内遗物较为集中,砂砾层中遗物较少。在查明洞口地层堆积之后,开始发掘洞内堆积。T2探方面积4平方米,发掘深度约3米,出土遗物与T1相似,上部地层复杂,存在后期扰动,下部为洞穴坍塌堆积,不见文化遗物,仅有少量动物骨骼。
联合考古队发现,阿里梅龙达普洞穴遗址发掘出土有典型的细石核、细石叶和加工精致的石器,石料为优质的燧石、玛瑙和黑曜石,红褐色、黑色陶片伴生。此外还有大量的石片,但不见石片石核。石器包括边刮器、端刮器,加工细致。陶片包括红褐色加砂陶片和黑色泥质陶片,不见完整器物。
细石叶和陶片共存的地层
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根据出土的遗物,阿里梅龙达普洞穴遗址可分为两个明显的体系,一是利用燧石等优质材料制作细石核、剥取细石叶和加工端刮器等,与陶片共生;一是使用板岩、角页岩生产石片和工具。
联合考古队表示,本次发掘发现了细石叶和陶片共存的地层,应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但石片组合的原生层位尚未揭露。上部地层的碳样测年结果显示该洞穴遗址至少距今4000年。从技术角度来看,石片组合时间可能会更早。更多测年工作会随着野外工作的深入进一步开展。该洞穴遗址属于典型的细石叶文化,历经了古人类长时间的使用和生活,由于洞穴面积巨大,具有寻找更早文化堆积的潜力。
除丰富的文化遗物和动物骨骼外,在洞内还发现有以红色赭石绘制的岩画。岩画图像以几何纹为主,包括:排列有序的竖条纹、人形轮廓、手掌以及太阳等纹饰。
联合考古队表示,阿里梅龙达普洞穴遗址是青藏高原发现的首个史前洞穴遗址,也是高原腹地目前有明确地层信息的细石叶文化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对于探讨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古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人群互动交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为研究掌握细石器技术的人群在高原腹地活动的时间和生计方式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
据悉,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2019年将继续对梅龙达普遗址进行发掘。
-
揭秘青藏高原4万年前的人类活动 这个发现有多重要?
该项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进到4万年前,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纪录。[详细] -
中科院研究证实人类4万年前已登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青藏高原腹地发现尼阿底遗址并通过研究证实,古人在距今4-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并留下了清晰、坚实的足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