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绘就美丽西藏壮美画卷

晓勇 发布时间:2018-06-19 10:27: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是世界山地冰川最发育的地区,是我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为构筑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最后一方净土”,西藏用史上最严格的制度,追求绿色发展,营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园。

净土添绿,绿水青山依旧

家住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措杰村的拉姆玉珍,今年从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免费发放的包括抗旱的榆树苗木,还有桃树、苹果树等经济苗木共20多株。

就在去年,搬进新家的拉姆玉珍被县里列为“无树户”。今年,拉姆玉珍将这些苗木种在房前屋后。她希望这些小树苗茁壮成长,让她的新家绿意盎然。

4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把确保雪域高原天蓝、地绿、水清放在重要地位,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和治沙试验示范区等一系列工程,西藏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创造了人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天然林蓄积、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重点公益林面积5项全国第一。

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使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濒危动物数量呈现出明显的恢复性增长。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藏羚羊的种群数量由保护前的7万只恢复到20万只以上,野牦牛的种群数量成倍增长。自治区林业厅相关负责人说,不仅如此,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在拉萨河湖边,斑头雁、黑顶鹤的数量也在增加。

最新一项评估显示,西藏目前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其森林、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大部分区域保持原生状态。

绿色发展,守护秀美山川

拉鲁湿地素有“拉萨之肺”的美誉,这里,芦蒿、水草连片、水鸟成群游翔穿梭。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内陆天然湿地,这片湿地每年可释放6万吨氧气。早在1995年,西藏就全面启动了拉鲁湿地保护工作,拉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形成,是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 2013年,西藏确立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到2030年基本实现建设美丽西藏的目标。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宁肯发展慢一点,也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上强调:“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把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确保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据统计,目前,西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61处,总面积4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面积居全国第一。其中,各类湿地652.90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3%,居全国第二位,全区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8.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湿地原生态保存最好的省区。

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胡为民表示:“我们要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严守红线,呵护“最后一方净土”

多年以来,西藏从源头上杜绝了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落地。“如果一个项目不符合西藏的环保底线,即使投资再大再好,最终连申请的资格都没有。”这是记者在自治区环保部门听到最多的话。

今年初,西藏最大的牧业区——那曲市实行最严格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措施。即:基本草原划定后,那曲市各区域的重要放牧场、割草场、草种基地、人工种草地、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科研基地、禁牧草原、湿地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类型草地,将全部列入禁止开发区域,全面加大草原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定期公开发布生态保护状况信息。

为切实守护好这片碧水蓝天,西藏首创环境保护县域考核,5年来累计落实各类生态补偿资金254.34亿元。自治区环保厅厅长罗杰表示:“近5年来,西藏是制度出台最密、保护投入强度最高、污染治理力度最大、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5年。”

“坚持把保护环境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宁可经济发展慢一点,也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这是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出的环保最强音。

为发挥先进典型引导示范作用,全区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拉萨市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山南、林芝、日喀则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林芝市巴宜区获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胡为民表示,保护好西藏的生态环境,不仅促进了西藏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履行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