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朗萨雯波》:传统藏戏的新时代再造

江宁静 发布时间:2018-01-03 16:18: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2017年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将传统八大藏戏之一的《朗萨雯波》(简称《朗》)进行了重新的舞台化编排,并在西藏各地巡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它是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之一,从项目成立到编排,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精心投入了一年的时间,共计80多人参与了相关工作。该剧相较于过去藏剧团的藏戏舞台化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全新的尝试和突破,践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朗萨雯波》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得益于该剧本身真挚朴实的故事,表达的真善美情感能够打动广大观众;得益于传统藏戏的动人唱腔、优美舞姿、独有的鼓钹节奏;舞台化的藏戏艺术的成功,更得益于藏戏演员们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和各部门团队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2017年版《朗萨雯波》是在传统藏戏文本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改编,以多种艺术形式对全剧重新结构,忠于藏戏艺术程式、表演艺术的传承,分解和精选唱段,融入地域特色的舞蹈编排,佐以现代化舞台的灯光、音响、装置等技术,形成对传统藏戏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一、新编《朗》剧文本的创编

《朗萨雯波》是“传统八大藏戏”中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藏戏。目前还未证实该剧的原作者是谁,有的说是11世纪的定甲永丹,有的说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日喀则俗官顶钦·次仁旺堆,也有的认为是与顶钦·次仁旺堆同时代的咒师桑阿林。“朗萨雯波”既是剧名,也是剧中主人公的名字,“朗萨”是姑娘的意思,“雯”是光芒,“波/蚌”是十万之意,解释为具有霞光的姑娘。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她是美丽、智慧、善良的化身,她反抗命运的不公,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情怀。虽说该剧的藏戏文本究竟出自何人,出自何时,尚未确证,但是该剧故事的发生地却是有迹可循。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如今的日喀则市康马县乃尼乡附近,剧中出现的地点——“乃宁曲德寺”一如往昔。岁月带走了朗萨姑娘,但是她的精神却烙印进祖祖辈辈藏族人民的性格里。

从戏剧的整体结构上看,新编《朗》剧为开放式戏剧结构,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顺序自然展开,让观众对戏剧中的人和事能有鲜明的印象。通常民间广场式的传统藏戏演出一个剧目,多则可以演绎3至5天,少则也需要7小时,而新编《朗》剧的演出时长为3小时。戏剧的精简是舞台化的需要,也是新时代观众的需求。新编《朗萨雯波》的创作从挖掘传统剧目入手,逐渐向整理、加工提炼、改编发展,形成了现在“序幕、庙会上的风暴、强迫的婚姻、挑拨离间、朗萨复活、皈依佛法”六个场次,种种场面环环相扣,冲突铺垫安排得巧妙,人物脉络清晰,推动戏剧剧情顺畅快速发展。

新编《朗》剧在进入正式“雄”(正戏)后,通过亚龙寺喇嘛夏甲坚参的唱词,道出朗萨有心修佛,却受到种种阻碍的事实,于是他派出三位弟子帮助朗萨。此处导演的处理像是以插叙的手法,制造了戏剧的悬念,暗示了“好戏在后头”的包袱。紧接着上演了该剧的第一次戏剧冲突,美丽的朗萨在参加乃宁曲德寺庙会活动时,被当地财大气粗的山官扎钦看中,逼迫她为儿媳妇。嫁到了山官爷家的朗萨好景不长,总是受到扎钦老爷之女阿尼尼姆的欺压,阿尼尼姆编造种种理由陷害朗萨,最终朗萨被误解屈打致死。幸而朗萨一生向善、心怀悲悯,得到了神佛的庇佑,在神佛的帮助下,朗萨重返人间去了结尘缘,结局是善者得到善报,恶者得到惩戒。

戏剧诉求一则是寻求刺激或娱乐性故事,二则是人类境遇的观照。《朗》剧的剧中人物性格突出,朗萨的善良大度反衬着阿尼尼姆的奸诈诡辩、山官老爷的自私利己、扎巴桑珠软弱无能以及以管家为首的小官吏们的哗众取宠和唯利是图。人物性格的呈现除了演员精湛的演绎外,戏剧文学剧本也功不可没。在新编《朗》剧中,主创们保留了观众们耳熟能详的该剧传统唱腔和唱词,比如戏文中管家索朗白吉这么形容他的老爷——“娘堆日囊扎钦爷,权势显赫无人及,鼎鼎大名传四方。无与伦比的性情,比火焰凶猛,比波涛汹涌,比大海深沉,比豌豆圆滑,比花椒麻辣。”藏戏唱词善于使用韵文诗歌,以七音节为主,使用比喻手法,形成了抒情叙事的文本风格。

新编《朗》剧弱化了传统藏戏的宗教功能,比如剧中一改阿尼尼姆的人物命运,不是让她最终忏悔参禅佛理,而是让她反面到底,最后因为不能忍受朗萨的复活和众叛亲离,在一记雷鸣之后,得了失心疯。阿尼尼姆彻底的反面性格,为其抹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让以朗萨这样的正面人物带给观众更多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正反角色的设定让观众产生反思,突出了追求真善美的戏剧主旨。传统的戏文中,朗萨的父母多年信奉佛教,但是膝下无子嗣,年近古稀之年,母亲娘嚓塞珍梦见自己在度母刹地,一道佛光从她头顶射入了心里,由此得女朗萨。新编《朗》剧取其精华,直接删减这部分情节,让戏剧节奏紧凑的同时,不再强调朗萨的神性,在剧中更多强调朗萨的人性,表现朗萨对父母的孝,对百姓的仁,对儿子的爱。

二、从新编《朗》剧看新时代藏戏的美学变化

作为传统藏戏中的经典剧目,《朗萨雯波》已经伴随着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走过50多年,先后诞生出了传统广场版、舞台剧、电视剧三种不同形式的藏戏改编,今年的《朗萨雯波》已经是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推出的第五个版本。

第一版本:1960年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整理上演了此剧,剧名为《朗萨姑娘》。

第二版本:1978年由白诺、刘志群改编,西藏自治区藏剧团重新上演,在西藏各地掀起传演《朗萨姑娘》的热潮。

第三版本:1980年,胡金安、伊不口巴图、白诺、徐文艺对此剧进一步修改,加强了朗萨的反抗性格,将朗萨死后还魂、成佛的情节删除,以朗萨遭扎钦全家毒打,被逼无奈逃回娘家,扎钦率众追来,将朗萨烧死在房中,朗萨的灵魂飞升天界结束全剧。胡金安导演,边多配曲并设计唱腔,宋新科设计舞台美术。

第四版本:1994年,自治区藏剧团与西藏电视台联合摄制了藏戏电视剧《朗萨雯蚌》,这是古典艺术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广场—舞台—荧屏一体化。

多样的呈现形式为传统藏戏带来了更丰富的传播渠道,培养了更多层次的、更大范围的受众,也催生出藏戏新时代的美学。传统的藏戏是以“歌舞演戏剧”的综合艺术,它的审美看重“藏戏五支”。西藏的小五明中的戏剧理论,有着对西藏传统戏剧的表演结构、程式等的美学要求,其中谈及了传统藏戏的“五支”。可以说,传统“藏戏五支”是藏戏中不可缺少的五大要素,也是藏戏与其它戏剧戏曲不同的核心特点特色。“五支”分别是藏戏中的道白人、嬉笑人、服装人、器乐人、歌舞人。即使是如今藏戏从传统的广场表演形式到舞台化表演形式转换,藏戏“五支”也依旧是现当代藏戏艺术的呈现重点。新编《朗》剧保留着对藏戏传统美学的追求,又增添了新时代舞台化下藏戏的美学探索。

首先,谈新编《朗》剧中的“五支”巧用。大幕未拉开,一鼓一钹的藏戏开场节奏就响起,将观众从“走神”中快速拉回到戏剧现场。觉木隆流派特有的藏戏的鼓钹配乐贯穿了《朗》剧始终,带动着演员和观众的情绪节奏。山官老爷在庙会活动上看中了朗萨,鼓钹的节奏渐渐紧密起来,直到象征着定下婚约的五色彩箭插在了朗萨的衣领,雷击一般的鼓钹轰然声响,让观众也同主人公一样感受到了残酷命运的降临。与“器乐人”一样,道白唱腔的艺术尽显藏戏艺术魅力。觉木隆流派的唱腔(“囊达”)有十几种唱腔类型,有一百多种唱腔音乐。新编《朗》剧人物角色唱腔各不相同,“以人定曲、专人专曲”。比如朗萨在被山官老爷和阿尼尼姆毒打之后,以藏戏“觉木隆囊达”的悲调唱腔,多句并列的结构,诉说着命运多舛。尾声部分,众人唱起“扎西囊达”,多句并行、音调高亢,配以欢快的舞蹈动作,调动观众的情绪,寓意着吉祥。当然,舞台化的藏戏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不能像民间藏戏队可以一一展现不同角色性格的唱腔。

其次,藏戏舞台化后为观众带来的惊喜。舞台化后的藏戏需要除了“藏戏五支”以外更多的工种担当。传统中的藏戏戏师职位被舞台导演取代,增加了灯光、音响、舞台美术、化妆等技术工种。舞台效果上,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新编《朗》剧中的庙会活动、朗萨与地狱阎王交谈的情节,主创人员运用栩栩如生的立体硬塑面具——羌姆的护法神造型、骷髅神造型,将氛围营造得极为逼真。剧中呈现山官老爷与朗萨相遇的场景,应用了旋转舞台的装置,舞台中的时空关系产生变化,让山官老爷和朗萨的“心理空间”更加紧密。

值得关注的是,舞台化的藏戏催生的导演艺术将日显关键。现代的藏戏创作正朝着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导演的艺术正是要解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他们把握和掌控着藏戏舞台化后各个行当的突破、程式创新等状况,也表达着导演的个性。传统藏戏以广场形式表演,演员和观众的距离十分贴近,与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提出的“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观众和演员之间、观众和角色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同,藏戏乐于寻求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新编《朗》剧虽然表演的环境成为了镜框式舞台,也就是按上了所谓的“第四堵墙”,但是在戏剧呈现中,《朗》剧导演就有意打破了“第四堵墙”,让观众和演员之间能够实现类似在民间表演时候的近距离互动。比如第一场的“庙会上的风暴”中,扮演喇嘛的演员吹奏法号,手持法器,从观众席徐徐走上舞台,这一刻观众们都成为了“庙会上的风暴”的亲历者。

三、结语

尽管新编《朗萨雯波》藏戏在创作方式和舞台化探索方面都具有较强突破性,也成功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青睐,但是白玉非无暇。该剧在叙事层面和情感上还有改进之处。由于时间上的缩减,新编《朗》剧中有些部分缺少具体叙事支撑。

相信在未来,通过更多优秀藏戏艺术家的努力,《朗》剧会愈久弥新。从新编《朗萨雯波》藏戏侧面观察藏戏艺术,它将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物赋形,以新的体制、新的内容和新的审美范式与时代同步。舞台化的藏戏未来,导演中心制将逐步取代演员中心制。从国家层面上看,需要有类似国家艺术基金这样的平台提供多样的保护民族戏曲的传承发展政策,给予经费的支持;藏戏工作者要扎扎实实做好艺术文化的传承工作,要拓宽渠道让年轻人感受到藏戏艺术的魅力,从看得懂藏戏到品得出藏戏。

在继承藏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保留藏戏独具特色的戏剧艺术结构,保持唱腔的“震古”等特色,以及藏戏人物面具、形象生动的舞蹈韵律,在此基础上再大胆创新,按照现代舞台剧的要求,让故事更精炼,戏剧矛盾冲突清晰,舞台调度和人物塑造符合现代审美要求,唱腔吐字清楚、舞台动作更规范,而后充分运用舞台声、光、电、布景等艺术手段,让传统藏戏走向更宽广的艺术平台。

诚然,对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戏剧进行创新,是个大难题,但相信,只要抓住民族传统审美,从观众对传统藏戏的需求出发,就会创作出大家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