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建强组织夯基础 致力帮扶促增收

裴聪 发布时间:2017-12-29 09:01:00来源: 西藏日报

在拉萨市当雄县龙仁乡郭庆村有一个大忙人,他一边忙着要带头把郭庆村的党支部建强,一边要忙着带领老百姓增收致富,他就是郭庆村党支部书记晋多。

晋多1964年1月出生在郭庆村,1979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7月入党,先后担任郭庆村委会副主任兼会计、村委会主任兼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对于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晋多都如数家珍;每家每户的情况他都会写在本上,记在心间。

2000年以前,郭庆村党支部存在软弱涣散、支部成员年龄老化、党员作用弱化、班子不团结、村级财务比较混乱等突出问题,支部建设严重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村经济社会的发展。2000年,郭庆村“两委”换届选举,晋多迎难而上,担起了村支部书记的重任,在全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更是奋起直追。2000年以前,郭庆村牧民群众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经过几年的努力,现人均收入已达到5800元以上。

多年来,晋多团结带领郭庆村“两委”班子求真务实,勤政为民,围绕“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总体思路,按照“五个好”党支部建设标准,在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立“借鉴、融合、调控”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不断开拓进取,努力转变观念,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谋发展,使全村保持了社会局势稳定、村内经济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在加强支部班子自身建设的同时,晋多积极发展优秀群众入党,把政治上靠得住、思想上觉悟高、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知识型、年轻化的优秀牧民群众吸收入党,特别是注重培养退伍军人、返乡青年、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目前,郭庆村共有牧民党员67名,占牧民总数的5.78%,后备干部9名,是龙仁乡各村党员人数最多、质量最好、党员作用发挥最充分的村,夯实了党在牧区的执政基础,转变了郭庆村党支部建设滞后的面貌。

在晋多的带领下,郭庆村牧民群众的生活逐步走上了康庄大道,党支部真正成为了强村富民的“领路人”。郭庆村“两委”班子成员,打心眼里佩服这位村书记:“他有魄力、有本事,这样的领头人,我们打心眼里拥护。”

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晋多与班子成员一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牧业发展为重点、劳务输出为突破口、村办实体经济为增收主要途径的经济发展思路。近年来,郭庆村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以产业项目助力脱贫攻坚。

2006年全县实施安居工程,晋多为了让老百姓少跑路少花钱,开办了砖厂生产建房所需的材料。砖厂成立期间,晋多私人垫付30余万元,聘请了技术人员、民工,2006年至今共生产砖98万块,为群众节约购砖款达120余万元。

2008年,晋多变卖了家中牲畜,全身心扑在抓好村支部班子建设上。他说,牛羊卖了,可以再买回来,村支部建设最好的机遇和发展时间错过了,群众不会答应。

通过建立“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郭庆村成立了牦牛育肥合作社、隆达牧民建筑施工合作社,有效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牦牛育肥合作社于2008年9月在市工商局注册并挂牌成立,出资总额53.5万元,现订单户111户,其中理事会成员11人,700头架子牛,育肥草场面积3000亩,人工种草205亩,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畜圈,每年春夏两季出栏牦牛400多头,每头牦牛平均增收800多元,年增收32万元。合作社的成立,转变了村民普遍存在的“惜杀、惜售”思想,增强了他们的商品经济和市场意识,逐步减弱草畜矛盾。此外,隆达牧民建筑施工合作社帮扶贫困户20户,发放帮扶资金6000元。

2014年,晋多从补发工资中拿出3万余元,帮扶贫困群众,并承诺以后每月拿出工资的30%,帮扶村里困难群众。

正是在晋多这只“领头羊”的带领下,在龙仁乡3个行政村里,无论是群众收入、村级集体经济,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郭庆村都走在了前列。如今,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216人全部实现脱贫。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牛儿肥了 草场绿了 牧民乐了

    20日一大早,市民索朗卓玛就来到拉萨市民服务中心,购买了近200斤来自当雄县带“身份证”的牦牛肉后,一边付钱一边对记者说。 [详细]
  • 拉萨当雄县深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走进宁中乡堆灵村曲嘎的家庭牧场,一边是壮丽的草原,一边是忙碌的牧民。曲嘎与家人正在自家的牲畜棚圈里进进出出,一会儿给棚圈里即将出栏的牦牛添加饲草,一会儿又拿起扫把打扫圈舍,忙得不亦乐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