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三江奔涌践初心 国家公园绘新卷

—— 青海“十四五”发展成就巡礼之一

发布时间: 2025-10-10 11:26:00 来源: 青海日报


牛羊成群美如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河流与湖泊交织出一幅生态画卷。


鄂陵湖里遨游的水鸟。


骑马巡护草原。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约古宗列盆地,曲麻莱县麻多乡郭洋村的牧民卓玛,如往常一样赶着牛羊走向草原。对她来说,放牧不只是一份生计,更是一份守护。从姥爷,到舅舅格求,再到她自己,一家三代日复一日,守护着这片草原和这条母亲河。

  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十四五”以来,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让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如今,越来越多像卓玛一样的草原牧民,正自觉投身于源头守护,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见证者和实践者。

  国家公园 青海实践

  9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正式表决通过,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迈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为推进国家公园科学保护、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法律保障,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十四五”以来,青海不断筑牢生态屏障: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国家首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青海、西藏两省(区)人民政府联合编制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青海湖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稳步推进。

  国家公园的建设,离不开法治保障,更离不开人的守护。在这片辽阔而脆弱的土地上,无数平凡而坚定的身影,默默守护着山川草木、万物生灵。

  班成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一名生态管护员,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多涌村——这里是黄河的源头核心区,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高寒缺氧,却遍布湖泊、草原和珍稀野生动物。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至正式设立,班成日复一日履行着放牧与巡护的双重职责。他每天骑马深入湿地草原,清理垃圾、监测动物、制止盗猎。

  “现在草比以前高了,湖泊多了,野生动物也多了,连狼都常见了。”班成黝黑的脸上洋溢着自豪,“草原是我们的家,更是国家的生态屏障。保护好它,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根,也是为子孙后代留下财富。”

  像班成这样的生态管护员,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有超1.7万名。他们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原住民,通过“一户一岗”政策成为生态管护员,实现了从自然资源利用者到生态守护者的转变。

  这支遍布基层一线的管护队伍,不仅缓解了保护力量短缺问题,也推动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成为国家公园“共建共享”的关键基础。

  “十四五”以来,青海已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计划建设7类83处自然保护地,其中国家公园面积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以上,基本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系统治理 绿色发展

  青海生态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五年来,青海深刻把握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省情定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十四五”以来,青海突出系统性治理,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草原植被综合盖度增加到58.12%,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多年保持在96%以上,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玛多县的变迁,是青海生态转型的缩影。这里曾因资源开发一度成为“首富县”,也因过度放牧和开采跌入“贫困县”。痛定思痛后,当地坚决实施减畜禁牧、沙金停采、盐湖治理、湟鱼保护等措施,逐步走出生态恶化困境。

  如今的玛多,重现“千湖之美”,湖泊数量从4077个恢复至5496个,扎陵湖、鄂陵湖面积分别扩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一幅水清、草绿、牛羊壮的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

  青海不仅水丰、光富、风好、地广,生态资源禀赋突出。依托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青海加快推进产业“四地”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规划稳步实施,28项资源开采与生态环保标准制定完成;清洁能源产业初具规模,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全面投产;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效显著,青海湖示范区12个观景点串联成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持续提质增量,130余种特色农产品供应港澳市场;绿色算力产业创新推进,成为全国首个绿色算电协同试点省份。青海正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十四五”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印发《青海省加快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总体规划》,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批战略性举措,推进一批关键性改革,实施一批支撑性工程,开展一批系统性治理,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高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命守护 万物生长

  2025年3月4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索加乡发现一只受伤雪豹。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治多管理处立即派出救援队伍,驱车250多公里赶赴现场,随后又历经24小时、跨越1200公里,将雪豹安全送至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

  如今,这只雪豹已从最初奄奄一息的状态逐渐恢复,不仅能自主进食,还会在护食时露出尖牙、显出野性,被取名“凌小蛰”,获全网关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不仅展现了专业救助的力量,更是青海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青海是“三江之源”,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五年来,青海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掌握青海黑颈鹤、金钱豹、藏野驴等种群数量,统筹开展县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雪豹、藏羚、普氏原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专项调查,推进兰科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及迁地保育工作。

  据最新监测,仅澜沧江流域的囊谦县就累计记录到26只金钱豹,昂赛大峡谷也有17只金钱豹稳定活动。三江源地区雪豹潜在栖息地达11万平方公里,种群数量约1002只,密度为每100平方公里0.9只,物种保存状态良好。

  更令人振奋的是,“十四五”以来,青海省多个珍稀物种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藏羚羊从不足2万只增至7万多只,从“濒危”降为“近危”;青海湖鸟类数量超过60万只,裸鲤资源量恢复至12万吨以上,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如今,在青海的草原湿地、雪山湖泊间,雪豹、金钱豹、水獭频繁现身,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自在栖息,黑颈鹤、金雕翱翔蓝天,藏狐、兔狲等“网红”动物自由繁衍。这些鲜活的生命,共同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五年来青海相继实施的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玉树隆宝滩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曲麻莱德曲源、乌兰都兰湖、泽库泽曲3处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三江源区湿地面积由3.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消失的“千湖竞流”景观再现三江源头。

  青海的生态保护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体现出对“国之大者”的深刻担当。从三江源到青海湖,从国家公园建设到全域生态治理,青海正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之路。

  展望未来,青海将继续肩负起守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持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源头活水和青海力量。一江清水,一路向东,见证着青藏高原上的绿色奇迹,也承载着青海各族群众对家园、对国家、对未来的深厚情感与坚定守护。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