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金沙江畔“绿色智慧”:解码巴塘水电站三大亮点

发布时间: 2025-08-21 14:30: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在金沙江上游川藏交界的崇山峻岭间,总装机75万千瓦的巴塘水电站已实现全容量投产。这座横亘金沙江上游的“水电明珠”,不仅每年可输送33.75亿千瓦时绿电,更在工程建设、生态保护、数智化运营中书写了独特答卷。


7月9日,航拍巴塘水电站。记者 王磊 摄

  攻坚克难:在“地质博物馆”上筑起大坝

  “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站在海拔2500多米的坝顶,时任华电金上巴塘分公司工程技术部主任何瑞良望着奔腾的江水,语气坚定。作为金沙江上游梯级电站的第9级,巴塘水电站的建设堪称“在地质博物馆上施工”——深厚覆盖层坝基、复杂的峡谷水文条件,处处是挑战。

  最棘手的是坝基廊道开裂难题。“传统材料在高原温差和地质活动下容易出现缝隙,一旦渗水后果严重。”何瑞良回忆,团队历经18个月试验,创新采用HECC新型材料,最终实现廊道零渗漏,如今已稳定运行31个月。这一技术还被纳入行业标准,成为同类工程的“教科书”。

  从大江截流到大坝封顶,从导流洞贯通到机组安装,建设者们用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专利,在雪域高原上筑起了这座“硬核工程”。

  生态优先:让鱼有“道”,让山有“绿”

  “看,这种短须裂腹鱼又上来了,体长29.44厘米!”在电站中控室,运行专工罗今指着屏幕上的水下监控画面介绍。画面里,金沙江特有鱼类正通过2公里多的“生态走廊”逆流而上——这是巴塘水电站为鱼类洄游专门打造的“生命通道”。

  “为了保护巴楚河口的鱼类产卵场,我们主动把坝轴线上移了160米。”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杨志军副总监坦言,这个举措让工程投资增加超2亿元,但保住了河心洲这片关键鱼类天然产卵场。更特别的是,鱼道巧妙利用约1.85公里天然河道,搭配休息区和570米隧洞,“鱼游累了能歇脚,还能通过30厘米宽的竖缝借力,就像走‘生态楼梯’。”

  自今年5月投用以来,鱼道运行顺畅,达到了预期效果,AI识别系统还为每条游过的鱼建立了“鱼脸识别档案”。而在大坝边坡,50公顷的绿化区每年可吸收40万公斤二氧化碳,播撒的草种已与高原风土融为一体,“远远望去,边坡就像披上了绿毯。”中铁八局现场生产管理负责人符德义说。


7月9日,航拍巴塘水电站。 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数智赋能:高原电站的“智慧大脑”

  近7万个实时数据点,24个智能诊断模型……点开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屏幕上的机组参数、水位变化、过鱼数量实时跳动。在这座高原电站,人工智能等数智要素已赋能各运行环节。

  水情调度模块最让罗今自豪:“整合全流域数据后,上下游水位、流量预测精度更高。”更妙的是设备“体检”功能,通过分析巡检数据,系统能提前预警潜在故障,“以前是机器坏了才修,现在根据巡检数据分析即可提前进行预防处理。”

  就连安全生产也离不开人工智能加持。电子栅栏、人员行为识别系统联动工业电视,未规范佩戴安全帽、越安全线等不安全行为即可触发报警和弹窗,这套100%国产化的智能管控平台,在迎峰度夏时大显身手:消防报警联动速度提升,人员违规操作预警,就像给电站装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从“汗水型”到“智慧型”,巴塘水电站的数智化实践,正为高原清洁能源开发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探访巴塘水电站:AI赋能高原“绿电”的数智实践

    从鱼道里的AI识别,到机组智能诊断,巴塘水电站的全容量投产不仅标志着能源供应能力的提升,更呈现出中国水电“数智化”的自主创新路径。 [详细]
  • 巴塘水电站全容量投产发电

    7月11日,位于金沙江上游的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华电金上巴塘水电站第三台机组通过72小时试运行,正式并网发电。至此,巴塘水电站实现全容量投产发电。  [详细]
  • 巴塘水电站又一台机组投产发电

    7月3日,位于金沙江上游的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华电金上巴塘水电站2号机组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这是该电站继5月15日首台机组投产后的第二台投产机组。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