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至11日,迪庆州各族青少年“拥护核心 心向北京”(第三期)研学活动在北京举行。30名来自雪域高原的各族青少年,通过8天沉浸式研学,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文化互鉴中凝聚团结力量,在与其他研学队伍的交流中深化民族团结,在亲身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共同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青春之歌。
追寻红色足迹 厚植家国情怀
以天安门广场的升旗台为起点,30名来自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各族青少年,跨越三千里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里,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与信仰淬炼。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天安门广场上,大家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众共同高唱国歌。为了参加这场升旗仪式,他们早在凌晨两点就已整装出发。
等待过程中,周围各族群众分享着自己对这场观礼的期待:“我们这些人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来一次天安门,看看祖国首都,一切都值了!”“妈妈,一会我要向国旗敬礼!”“这么多人早起,大家的爱国之情越来越强烈啊!”耳濡目染间,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青少年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国家”二字沉甸甸的分量,往昔于课本中读到的祖国,今时于国旗下方真切懂得它的意义。
这份情感的升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得到延续。阳光照在洁白的碑座上,研学导师指着浮雕上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娓娓道来:“自1840年起,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奋勇抗争,其中不乏来自云南各民族的英雄。”孩子们屏气凝神,宛如穿越时空,目睹了当年各族同胞并肩御敌的壮烈景象。此刻,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感动在纪念碑前交织,让每个孩子都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深刻含义。
怀着对英雄的崇高敬意,研学团队步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军事历史的时空之旅。从锈迹斑斑的冷兵器阵列,到巍然矗立的现代导弹群,每一件展品都像凝固的岁月,又像打开的史书,在无声中聆听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民族心跳。大家了解到,国之重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钢铁盾牌,更是几代国防科研工作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精神的光辉结晶。这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信念,早已熔铸于民族血脉之中,成为支撑大国崛起最深沉的力量。
一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就是一部团结凝聚各族人民的史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从建党初期党对民族团结的探索,到长征途中与各族群众结下的生死情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到改革开放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再到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各民族携手迈入小康社会的壮丽图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始终是贯穿百年党史的一条鲜明红线。同学们兴奋地寻找着与自己家乡相关的内容,讲解员适时引导大家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深刻内涵。
迪庆州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那些在展厅中默默陈展的文物,不断提醒我们,唯有铭记历史淬炼的精神密码,才能在新的征程上凝聚无坚不摧的力量。今日的和平安宁,正是对昔日所有牺牲与奋斗最庄严的回响。”
品味文化交融 共绘团结画卷
八天的旅程,也是深度体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魅力的过程。
研学团队走过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深处,亲手拂过胡同的砖瓦,感受着古都肌理与时代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共同基因。
走进国子监,穿过太学门,一座圆形水池环绕的“辟雍殿”跃入眼帘。从元大都的国子学到今天的“活的教育博物馆”,从古代士子的“朝经暮史”到当代各族青少年的“文化寻根”,这座穿越700余年的学府,始终在做一件事——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孩子触摸同一个文化根系,确认同一个精神身份。
这一文化传承的纽带也在颐和园研学活动中得以延续,大家驻足东宫门前,朱红门柱的金色门钉与门楣“颐和园”金漆题字令人驻足。这座1750年始建的皇家园林,完美诠释了中华园林艺术的精髓。研学导师讲解道:“颐和园的建筑材料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这座园林,从一开始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同学们在移步换景间,深刻体会到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动图景。
走进故宫,这份体验更为震撼。大家仰望朱红的宫墙与鎏金的脊兽,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从恢宏的太和殿到精巧的角楼,从满汉合璧的建筑装饰到各民族工艺交融的文物珍藏,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包容与辉煌。”研学导师讲解道。同学们或记录匾额书法,或研究石雕纹饰,或主动查阅资料,探寻文物背后的历史记忆。
从皇家园林的匠心荟萃到文物古籍的历史回响,再到故宫建筑的磅礴气象,每一处探访都成为解码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动课堂。
在参观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过程中,同学们透过“滇王之印”等文物,直观领略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脉络。民族文化宫党委副书记杨国文为大家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进程。专业讲解员围绕“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主题单元,引领同学们回顾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创造文化、书写历史的壮阔历程。
走进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时,同学们再次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馆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脉络,将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恢宏史诗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单元故事。“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讲解员的解说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田。
这段跨越千里的文化寻根,不仅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更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信念在心中生根发芽。
筑梦未来征程 共谱青春华章
研学的意义,不仅在于铭记历史、感受文化,更在于激发面向未来的志向与担当。
当站在居庸关长城巍峨的城墙边,远眺群山连绵、巨龙蜿蜒,山风拂面,历史的回响仿佛穿过时空隧道扑面而来。它静默矗立着,向大家讲述中华民族从互动到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壮阔史诗。攀登长城途中,孩子们体验到的不仅是体力的消耗,更是共同克服困难、携手抵达目标的集体荣誉感。烽火台的瞭望口前,同学们一起凝望远方,爱我中华的种子正悄然深植心灵沃土,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随后的清华大学之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求知的种子。当研学团队踏入清华园时,许多孩子拿出手机,有的给家人打电话分享喜悦,有的则忙着记录校园美景。在清华学长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到这所培养了20余万优秀人才的百年学府,以其“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的精神传统汇聚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青春力量。
从中国顶尖学府到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综合性科技馆——中国科学技术馆,那些闪烁的电子屏、会“说话”的机器人、能亲手操作的量子通信实验装置,忽然有了更温暖的注脚——它们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一束束照进边疆青少年科技梦想的光。“你好,帮我用AI写一首诗。”“那个火箭模型,比我想象中大好多倍!”“我长大后怎样才能学会制造机器人呢?”同学们在展厅久久驻足,既惊讶于科技的神奇,也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奇妙交融。从边疆地区到国家科技殿堂,每一次触摸、每一次惊叹,都在悄然播撒着探索未知的种子。
研学的最后一站,大家走近了奥林匹克公园,近距离观看国家体育场“鸟巢”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这两座承载着荣耀与梦想的现代建筑地标。“同学们看这个钢桁架,每一根都重达400吨,当年建设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用了400天完成主体结构。”研学导师介绍着在这里举行的各大赛事,串联起2008到2022的双奥记忆。
结营仪式上,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节目表演,大家唱在一起、舞在一起,载歌载舞间,共享兼收并蓄的文化魅力,共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结情谊。
此次迪庆州各族青少年“拥护核心 心向北京”研学活动,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民族团结实践课。从雪域高原到首都北京,孩子们在红色地标中感悟奋斗历程,在文化殿堂里体认共同体底蕴,在科技前沿点燃梦想火花。迪庆州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结营不是句号,而是另一个开始。希望同学们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勇于实践。大家要把研学中收获的红色基因、民族精神和团结种子带回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员和践行者。同时保持探索的热情,多涉猎课外的知识,努力拓宽视野。二是心怀感恩。感恩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感恩祖国的强大,感恩伟大的时代,也要感恩父母和老师的教诲,珍惜他人的劳动和付出,学会尊重、欣赏、包容和团结。三是勇担责任。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长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勇担复兴使命的新时代好少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