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一堂采访途中的思政课

发布时间: 2025-07-25 16:07:00 来源: 青海日报


每到一处,记者团成员都在认真聆听。咸文静 摄

  “大家知道核武器研制基地为什么会选址在金银滩吗?”

  7月24日下午,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来到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在一幅地图前,讲解员金花用一个问题开场,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这个真不了解!”采访团里响起几声坦诚的回应。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少人是第一次来到青海。提起广袤的金银滩草原,多数人脑海里先冒出来的,是“西部歌王”王洛宾的笔下“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的悠扬旋律。与眼前的这张地图,一时难以重合。

  金花的目光落在地图上的金银滩位置,声音清亮:“大家可以看到,金银滩草原距离西宁不远,水源丰富,地势平坦,交通相对发达。人烟稀少,地域广阔,周围还有高山屏障,这些条件都符合二二一厂址的选址要求。”

  “原来是这样……”对于“两弹一星”这个主题,来自科技日报社的记者吴叶凡并不陌生。最近几年,她和同事围绕这个内容做了大量采访。唯独选址这一点,是她之前没有了解到的细节。金花的话像把钥匙,轻轻拧开了她心里那个悬了许久的结。

  课堂继续进行。讲解声里,时光仿佛折回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因为这个原因,世代居住在金银滩草原的牧民需要搬去很远的地方。他们赶着牛羊,驮着帐篷,踏过草原,跨过河流,翻越垭口,向刚察县、祁连县等地搬迁。”金花的声音慢了些,展馆里一座座复原景观在灯光下愈发清晰:牧民们赶着牲畜,离开那片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热土。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500多公里的路途,途中还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达坂……

  有人吸了口气。那画面里的寒,仿佛顺着金花的声音“漫”了过来。

  建设者的日子又苦成什么样?

  金花顿了顿,像是在掂量词句的重量。

  “1958年8月,李觉将军带领一支20多人的队伍,3顶帐篷、4辆解放牌卡车和4辆苏制嘎斯69越野吉普车先前进入草原,负责勘察设计,完成最初的水源和地质勘测任务,为基地建设做了完全的准备。中国的核工业就以‘三顶帐篷’起家。”

  “冬季的金银滩草原气压低,氧气少,水烧不到沸点,饭煮不到全熟,气候十分恶劣。尽管如此,基地广大建设者顶风冒雪,克服缺氧、浮肿等高原病症,攻坚克难,抢工期、盖厂房、修铁路、建公路……”

  “当基地第一批新房建成后,李觉将军下了一道振奋人心的命令:把新建的房子让给科研人员,干部一律住帐篷。”

  ……

  一个个带着温度的细节串联成线,将那段艰苦却滚烫的岁月直观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听着听着,来自《中国建设报》的记者陈飞燕眼眶有些湿润。

  “之前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但坦白说,并不那么具体。这次采访,对青海的条件有了很直接的感受。听到这段讲解,觉得非常震撼。很难想象,当时基地的条件如此艰苦。有机会,我想带孩子再来一次原子城……”

  讲解仍在进行,光影落在一张特殊的合影上。

  “来时风华正茂,走时白发苍苍。这张照片是纪念馆里唯一的‘私人照片’,照片里四个二十出头的上海姑娘,王兰娣、范德娟、罗惠英和俞锡君,1963年辗转来到位于青海金银滩的二二一厂……”

  金花的介绍让贾骥业心中一颤。作为一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这次采访之前,他就做了大量的“功课”。这张合影背后的故事,早已通过同事的报道留在他的记忆深处。可让贾骥业没有想到的是,哪怕已经如此熟悉,可当自己真正来到纪念馆面对这张照片、听着金花动情地讲述,还是会鼻头发酸。

  怎么能不感动?

  青海新闻网记者赵婕已经是第二次来这儿。此前,她在这里采访过游客、专家,听他们谈认识、聊感受。这次跟着采访团一路听、一路看,那些文字、照片、复原场景像是活了过来。

  “虽然课本里学过相关内容,自己在工作时也了解一些情况,但这次更像是亲眼看到了那段历史。这不仅仅是一座纪念馆,更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

  下午4时,这堂采访路上的思政课,在众人久久的沉默里暂告一段落。门口,来自重庆的游客杨华冰正和爱人牵着孩子往外走。几名记者对视一眼,快步迎了上去。

  “您好,能和我们说说您的感受吗?”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当“石榴籽”遇见思政课

    一年多来,青海省教育厅依托10个点面结合的专项行动,引导各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以“新时代、新家乡”活动品牌为引领,以多元文化交融资源优势强化实践赋能,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青海样板。 [详细]
  • 青海省玉树州“思政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站在三江源头,我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壮美……”6月27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的一堂“大思政课”上,学生们发出这样的赞叹。 [详细]
  • 思政课上“一束光” 少年心中“一盏灯”

    青海教育实施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青海样板行动,在“大思政课”建设中依据学科属性特点,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有机融入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