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达措景区以“文体旅”深度融合为路径,通过创新自然教育模式、打造生态文明实践基地,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科技赋能构建沉浸式自然教育平台。走进普达措景区的科普展厅,声光电技术交织的生态画卷迎面展开:中甸叶须鱼在虚拟湖泊中游弋,雪豹的足迹从红外相机影像中延伸至观众眼前,寒温性针叶林的四季更迭通过全息投影触手可及。2015年景区投入7500万元改造的科普教育体系,将558种大型真菌标本、248种地衣图谱和2061种被子植物数据库融入互动体验,游客可通过电子触摸屏追溯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形成,或在社区生活场景展区解码藏族“神山圣湖”信仰中的生态智慧。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我们让每一段解说词都成为生态课,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理解‘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深意。”
多元实践激活全民生态教育动能。2021年,迪庆州将普达措景区确立为全州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掀起了全民参与的生态教育热潮。数据显示,2024年公园共承接研学活动159批次,接待学生及公众1.37万人次,开发16个自然教育课程和5条主题线路,其中“高山植物侦探”与“滇金丝猴栖息地探秘”课程入选省级精品研学项目。
校地联动培育生态守护新生力量。景区与12所本地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催生出独特的“第二课堂”模式。迪庆民族中学的“国家公园地理科考营”已连续3年组织学生开展中甸叶须鱼人工繁育观测,而云南大学研究生团队正在碧塔海建立1公顷的寒温性针叶林监测样地。2024年春秋游季,3819名青少年在专业向导带领下完成高原湿地徒步,沿途记录到32种特有植物,其中5组学生发现的绿绒蒿新分布点已被纳入保护监测网络。
社区共育催生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在普达措景区的生态保护实践中,社区不仅是受益者,更成为主动参与者。通过创新性的“造血式”反哺机制,当地居民从生态资源的索取者转变为守护者,形成了一套融合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管理制度的保护模式。自2008年普达措景区旅游反哺相关方案实施以来,累计向周边2个乡镇、3个村委会的30个村民小组发放反哺资金3.26亿元,惠及4559名居民。社区自发制定的《村规民约》将传统生态禁忌系统化,如“自建房不足30年不得新建”“禁止捡拾童茸”“禁止狩猎”等条款,有效约束了资源消耗行为。村民还创新使用5厘米铁环测量松茸口径,仅采集达标个体,这一做法被纳入保护区管理规范。此外,90%的家庭改用液化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年减少薪柴消耗超千吨。
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普达措景区创新地将社区发展与景区功能相结合,通过长效扶持机制,提升社区居民的收益。这一机制不仅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景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支持。通过“社区入股+特许经营”模式,香格里拉市建塘镇洛茸村以集体土地参与建设游客接待设施“悠幽庄园”,每户年分红2万元,同时销售高原特色农产品增收。景区55个生态管护岗位全部由社区居民担任,护林员年收入2.5万元,形成“保护成效—经济收益”正向循环。监测显示,社区参与使黑颈鹤种群10年间增长23%,中甸叶须鱼栖息地恢复至历史最佳水平。
普达措的实践证明,当生态保护与社区生计深度绑定,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便能迸发持久生命力。普达措景区相关负责人说:“让守护者成为受益者,才是可持续保护的终极密码。这片承载着地球生命记忆的高原秘境,也正通过自然教育这把金钥匙,开启了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