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威奎武村安置点。
在德威奎武村安置点,焊花飞溅装修忙,不少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加紧装修,争取早日搬进新家。也有很多村民已经搬进新居;在得妥镇北头村统规自建小集中安置点,大型机械穿梭有序,几台挖掘机同时挥舞“手臂”,不断铲起土料石料装车运输,他们正在铺设污水管道和修建入户公路,加班加点抢工期……
灾害虽巨,却挡不住草木蔓发、万物日新。春深四月,记者深入“9·5”泸定地震受灾地区采访,欣喜地看到,风雨离去未久,家园已是新貌,人心坚定向前。
重建 汇聚团结磅礴力量
今年春节,得妥镇湾东村村民余建康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辞旧迎新”味道。能在灾后15个月就住上了新房,这让他倍感喜悦。
地震后,湾东村因受灾严重而被划定为不宜居住区,需整村搬迁。村民重建房屋时,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可自愿选择统建或自建。
按照标准,余建康一家在得妥镇北头村统规自建小集中安置点自建了近300平方米的楼房,并特意在春节前搬入。
“由于距震中不足十公里,湾东村在地震中受灾极为严重。我们家共套种了20多亩佛手柑,这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地震后,我们都惦记着山上的佛手柑。”余建康告诉记者,震后当地抢通了回村便道35公里,开通水上航线19公里,恢复农业应急生产用水管道32.6公里,保障村民回村发展生产。
余建康说,他通过银行的部分无息贷款、向亲戚借钱及政府补助等,投入了40余万元修建了这栋两层楼房。他打算好好种植佛手柑,争取在未来三四年内把20余万元的欠款还完。
“现在我骑摩托车回湾东的佛手柑地里只要半个多小时。我这辈子第一次住进这么漂亮的楼房,从山里搬到镇上,生活更方便,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余建康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安置点的基础设施还在加班加点地抢进度修建,但对他搬进新居的生活没有多大影响。他家对面的邻居北头村村民梁才贵自他搬新家起,就主动喊他们去自己家打水、上厕所。“他说有什么需要喊他就是了,感觉像认识了几十年的邻居!能种地、有房住,我的心就踏实了。”余建康笑着说。
这一句“踏实”,是灾后生活恢复常态的写照,更是余建康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灾后恢复重建一头连着发展,一头系着民生,承载着群众最殷切的期盼,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灾情趋于平稳后,泸定县第一时间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坚定不移落实好省州重建委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目标,全面落实“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目标,编制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高效能推进住房重建,高标准推进设施重构,高要求推进暖心惠民。
目前,泸定县累计发放救助补助资金4.54亿元,协调金融企业发放住房重建贷款1001户,完成住房维修加固12575户、住房统规自建2089户和得妥镇北头村、德威镇奎武村永久安置点建设。实现100个重建项目全面开工,累计完成63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1亿元。扎实开展“三大行动”,走访群众4.5万人次,解决问题328个。密切关注特殊困难群体,精准识别、跟进帮扶脱贫户、监测户等重点群体14476人,加强基本生活兜底保障。
涅槃 展望美好发展蓝图
两岸青山,一方沃土。德威镇奎武村的柑橘次第成熟,田间地头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连日来的好天气,柑橘在阳光下格外金黄。早晨七点多,枝头灿然的果子随风晃动,压弯的树枝底下,奎武村党支部书记李训华加快手中的采摘动作。约十分钟后,一筐沉甸甸的柑橘就从柑橘林中挑出,整齐码放在摩托车的框子里。
“我们村种植了沙糖桔、沃柑、爱媛和黄果柑,现在除了黄果柑还有外,其他品种都已经下架了。”李训华告诉记者,柑橘采摘从每年10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平均下来,每亩地基本上都能卖到近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奎武村群山环绕,具有海拔、日照、土壤酸碱适中等得天独厚的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柑橘。“以后,我们村想走‘精品果园’模式,提高柑橘品质,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李训华向记者介绍,现在,除了参加技术培训,还邀请农技专家定期指导栽种、管理、采摘等全过程,确保柑橘园的精品化、规范化管理。
“今年,我都是早上去山上把柑橘采摘好了,交给我老婆去售卖。因为我还要去安置点的新房子查看装修进度。”李训华说。
走进德威镇奎武村集中安置点,青砖白墙的三层小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村民王福玉已搬进新居,正忙着打理房屋、采摘水果。每天早饭后,她就会拿上锄头,背上背篓去山上的柑橘地里忙活。她家种了2亩多爱媛、沙糖橘和沃柑。“种植柑橘树方便嫁接,去年刚挂果,果子收获少,就送给亲朋好友一些,自己吃了一些。等今年年底果子丰收,就能售卖了还一些盖新房的贷款。”王福玉笑着说,“天灾躲不过,但只要我们勤快,生活就会越来越好。我现在就只愁果子大丰收后怎么销售了。”
风雨彩虹,铿锵重建。泸定县将灾后重建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种植项目,助力乡村振兴。伤口被爱抚平,大地重焕生机。泸定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