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泸定地震灾区群众住上安全房过上好日子

发布时间:2023-11-09 08:48:00来源: 甘孜日报


正在建设中的泸定德威安置点。


规划有序、设施齐全的灾后安置点。

  11月8日,时值立冬,记者走进“9·5”泸定地震灾区得妥镇北头村和紫雅场村,走访了解灾后重建情况。经过一年的重建修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两地受灾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村镇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生产逐渐步入正轨,受灾群众住上了安全房,过上好日子,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蓝图已绘就。

  住上新房子

  灾区群众喜开颜

  11月7日中午时分,料理完家务,泸定县得妥镇北头村村民李友群抱着一岁多的孙儿准备出门,看到记者来访,她笑容满面地招呼记者参观她的新家。

  三层楼的住房除了客厅还没有装修,其它的房间均已装修完毕。谈到去年发生的“9·5”泸定地震,李友群依然心有余悸,地震发生时,大地颤抖,她站立不稳,内心十分恐惧。十多秒的地震波过去后,她发现自己家的房垮了两堵墙。

  “不好,我的孙儿还在沙发上睡觉,赶快去救救他。”李友群急得嚎啕大哭,当她冲进废墟中,发现孙儿安然无恙时才长舒了口气,但仍然心跳不止。

  好长一段时间,李友群都没有走出地震造成的阴影。突如其来的地震,让她家的住房成为了危房。在抢险救援的日子里,李友群一家和众多受灾群众得到了政府的妥善安置,并定期为她们送去米、面、粮油、矿泉水、被子等生活物资;她家通过投亲靠友的方式解决了住房难题。李友群家有5口人,获得倒损住房恢复重建救助6万元,过渡期生活救助3.6万元,其他直接支付给受灾人员的生活救助1500元,冬令春荒期间受灾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1998.9元。“有了党委和政府的帮助,我们的生活没有受一点影响,这都要谢谢党委政府对我们受灾群众的关心关爱。”

  上个世纪90年代,李友群从外村嫁到北头村,没有分到土地,因生活所迫,她和老公到深圳电子厂打工,夫妻俩每月收入从最初的1500多元逐渐涨到了后来的3000元。这段难忘的经历,让李友群夫妻有了较丰厚的积蓄。回到得妥后,夫妻俩到处打工维持生计。

  去年10月,李友群和老公就开始采购建材、打地基,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建好了三层楼的房子。

  “修建新房大概花费了40余万元,现在还欠债12万元。”李友群说,儿子在康定移动公司上班,收入有保障,老公虽然是四级残疾,但还能够打工,每天有100到200元的务工费,新建的住房有8个房间出租给了外来务工人员,每月租金2400元。“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入住新房了。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很多问题困难都会突显,每一个问题都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尤为重要。期间,县镇村各级党员干部坚持下沉一线,积极协调,全程服务,群众的急难愁盼事在一线发现、一线研究、一线解决,有力推动了重建工作落到实处。

  据了解,得妥镇灾后重建统规自建274户,现已全部开工建设,主体完工265户,其中已搬迁入住125户。

  泸定县得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得妥镇三村统规自建小集中安置点位于得妥镇北头村,项目占地约23.83亩,主要安置“9·5”泸定地震湾东村、联合村、紫雅场村受灾群众,共计安置户数为45户144人(其中湾东村14户,联合村27户,紫雅场村3户,北头村1户)。并配套新建北头村党群服务中心。目前,43户房屋主体已全面完成,现在正在开展房屋内部装饰及道路、堡坎、污水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特色产业

  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访住在板房里的村民,了解村民的务工情况和家庭收入,帮助紫雅场村恢复佛手柑和茶叶产业,处理村级事务……这就是得妥镇紫雅场村委会副主任王舒华的工作日常。

  王舒华告诉记者,地震让全村住房成为了D级危房,全村统规统建112户、货币安置29户,统规自建4户,购房安置1户,住板房68户,租房及投亲靠友78户。

  紫雅场村距镇政府数公里,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盛产茶叶、核桃、板栗、花椒和佛手柑。全村有1300亩佛手柑,佛手柑一年可以收三季,经济效益很好,正常情况下,佛手柑的亩产值可以达到1.5万元。村里佛手柑年收入最高的可以达到三四十万元。

  去年5月,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委会引进西门达尔肉牛,开办了养牛场,投资1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向好发展,不料一场地震,让村集体产业遭遇重创。

  地震前,王舒华家生产性年收入2万元,加上自己村干部的收入和爱人的打工收入,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地震发生后,打乱了一家人宁静的生活。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下,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住房也有了保障,王舒华家分到了140平方米的统规统建房,年底即将交房。

  “因通往紫雅场村的公路不通,村民租船回去恢复生产,继续管理佛手柑和茶园,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王舒华说,佛手柑依然是紫雅场村民可持续、能致富的产业,除此之外,村委会将通过恢复发展西门达尔肉牛、茶叶等优势产业,带动村民拓宽致富门路。目前,已有32户村民有养殖西门达尔肉牛的意愿。一头牛可以养到1000余斤,收入一万多元,效益十分可观。

  谈到村民的收入,王舒华如数家珍,灾后重建、泸石高速公路建设,给村民提供了更多打工的机会。小工260元一天,技术工360元一天,务工收入是村民增加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两委’在稳步推进灾后重建的同时,结合乡村振兴,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基础,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持续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让老百姓不仅住上新房子,还得过上红火的好日子!”王舒华的话掷地有声。

(责编: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