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科考对长江源区两冰川“量厚称重”
2023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近日登上长江源区的两条冰川——冬克玛底冰川和格拉丹东雪山主峰冰川,使用地质雷达探测冰川厚度,为计算冰储量积累基础数据,透过冰川演化揭示江源高寒地区的气候变迁。
冬克玛底冰川尾部。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过去我们普遍使用遥感监测等方式推算冰川体积变化,本次科考选择格拉丹东雪山主峰冰川和长江南源支流布曲的源头——冬克玛底冰川进行地质雷达探测,较准确地掌握探测位置的冰川厚度。同时,结合多维度数据,更精准地计算探测区域内的冰储量。”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徐平说。
冰川厚度是评估冰川储量的基本参数,准确探测它的时空变化和冰床地形,对于指示长江源区气候变化和冰川动力学过程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登上冬克玛底冰川,科考队员沿冰川中流线和垂直中流线方向,开展了5条测线的地质雷达探测工作。
科考队员在冬克玛底冰川进行地质雷达探测。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记者了解到,长江科学院在冬克玛底冰川设有常年野外观测站,根据冰面高程测绘信息估算冰川储量的变化,今年首次增加地质雷达探测,布设二维测网获取冰川前缘冰厚信息,通过计算测网内准确的冰储量,为基于表面高程的冰储量变化提供验证,同时为冬克玛底冰川变化和冰下地形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针对格拉丹东雪山主峰冰川,本次科考在海拔5400多米处开展了两级阶梯共4条测线的探测。
科考队员在格拉丹东雪山主峰冰川上进行地质雷达探测。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2022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曾对此冰川进行地质雷达探测,通过布设一维测线获取冰川前缘的冰厚数据,以及冰下地形走势。今年在相同位置进行探测,增加了两个二维测网的布设,获取的数据用于对比一年来冰川前缘冰厚和冰下地形的变化,计算测网内准确的冰储量,揭示气候变化对冰川退化的影响,以及冰川运动对于冰下基岩的剥蚀特征。
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也是重要的淡水储备资源。作为一些大江大河的重要补给水源,冰川能够为江河径流提供补给,而一旦出现冰川消融退缩的“拐点”,冰川将失去调蓄水量的功能,导致江河来水减少,出现种种生态问题。
科考队员董士琦(左)和范越在冰川上进行地质雷达探测。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研究显示,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长江源区冰川普遍处于末端退缩、面积减小和厚度减薄状态。
“相较于冰川末端延伸和分布面积变化,冰储量变化更能反映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科考队员、长江科学院岩土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董士琦说。
未来,长江科学院将对这两条冰川开展持续探测。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会“写日记”的鱼耳石隐藏哪些奥秘?
为了采集耳石,来自长江科学院水环境所的科考队员刘晗顶着大风和雨雪,穿着下水裤和队友在长江源区多条河流中采集鱼类样本,经常在冰冷的河水中守候十多分钟。[详细] -
湿地碳储量估算填补长江源科研空白
采集水土和植被等样本,测量环境温度和盐度等参数,来自长江科学院的科考队员们连日来深入长江源区查旦湿地观测取样,开展湿地碳储量估算。这个科考研究项目将填补长江源区湿地碳储量科研空白。[详细] -
江源科考“体检”长江源区最大湿地
2023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近日在长江南源——当曲河源区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在长江源区面积最大的当曲湿地进行采样和调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