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切:团结之花盛开
麻吾峡
陆切村采访之行其实是源于前不久赴青海省贵德县报道青海省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落成,与新街乡原书记更青才让的一番热聊,他在那里一待就是十年,与那里的山水民众很有感情,我觉得他提供的线索也自然会足够“典型”!
贵德县新街乡陆切村在贵德县城往西南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范围之内,也有县域公交连通。
一路的葱绿拱卫不久便切换成了耸天的山门场景:一些褐色山峰分立在两旁,山势竞上,在蓝天的映衬下尽显西部原野之苍凉美感。山门进入便是闻名的麻吾峡谷。地势逐渐抬高,海拔高度显示为2856米。麻吾峡是藏语“峡口”的意思。峡谷当间宽阔河床怀抱中的一径流水“莫觉沃河”(མོ་གྲོག)源自上游直亥神山一直流到经过贵德县的那条古老的大河中。麻吾峡山体坑坑洼洼,现出累累椭圆的小洞穴来,人们说它因风蚀形成也是可以想象的,因为峡口是浩荡长风的通衢。这几日,待在县城持续高温,往高地行进的过程正是享受清凉的惬意之旅。“陆切陆切”,我内心有些急切的向往。车子驶过一个弯道。蓦然,麻吾山谷消失在明亮的后视镜中……
陆切村的三个访谈
车到陆切村直奔村委会办公室见到村党支部书记切羊加措,他身着洁白的衬衫,胸前一枚党徽在正午的阳光下格外鲜艳夺目。一旁的四社社长俄见才让在指挥村民往隔壁一间屋子里搬东西,切羊书记说在布置一个展厅。乘坐俄见才让的“刚松”(藏语对三轮摩托的称谓),切羊书记引我到村里老人才旦家。村级硬化路两边都是有院落的农舍,俄见才让一边驾驭“刚松”一边东一下西一头手指着:“这边是回族人家。”“那个是撒拉人家。”“还有这家是藏族。”从事先拿到的资料看,陆切村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村落,全村民族成分多,藏、汉、回、撒拉、土族,是享誉全省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切羊书记向我说明这次前往访谈的对象才旦老人曾经在海南民师读过书,知识丰富,加上又是前任村党支部书记,先安排到他家里走访。
进入一个大院门,看到里面有两个门庭,切羊书记说这是才旦老人与他女儿的家。才旦老人今年72岁,外相儒雅。他说自己曾在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读书,六十年代末回乡务农。才旦老人在宽敞高大的房间里坐在炉灶边翻阅一册厚厚的出版物,边向我介绍陆切村史:“陆切”是藏语སྦྲུལ་འཁྱིལ的口语音变,是蛇盘踞的意思。陆切人当初是从黄南尖扎陆切地方迁移过来的,至今已近四代。关于民族团结的话题,才旦老人说他这个房子就是请的一个叫海毕因的回族工匠主持建造的,他很满意!“我和海毕因的父亲就是老朋友。”另外才旦老人还例举他与陆切四队回族韩金城的友谊:“我和老韩在日常生活当中都是相互帮助的朋友。”切羊书记说才旦老人曾是陆切村现任村委会主任韩金城的前任村长(现在称村委会主任不叫村长)。“我们俩谁到谁家里都没有什么忌讳,他来我家喝茶,我也去他家吃东西。”才旦老人呷了口茶抹抹嘴接着说道。才旦老人说因为自己家劳力不够,有时也从经济相对宽裕的老韩那里借点钱。“有时候因为有些情况到期还不上他也不催。”另外,才旦老人也赞扬多民族团结的“两委会”班子在村规民风方面的成果。“一个藏族支书和一个回族主任搭班子本身也体现了民族团结。”在一旁的切羊书记向我介绍:陆切村以各民族“共存、共融、共建、发展、和谐”为主题,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村“两委”班子在实践中特别注意把民族政策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劳动、生活之中,在群众家庭及个人遇到婚丧嫁娶和困难时,各民族群众之间都热情主动地进行帮助;在平时交往中,各民族群众都注重互相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诚恳相待;陆切二社的藏族群众切羊尖措在新建生猪养殖场选址时放弃了较好地段而选址在远离回族及撒拉族群众居住的山脚下进行建设;各民族之间通婚、在红白事上互相帮忙、民族节日时互相庆贺欢乐与共……民族团结的好风尚在陆切村蔚然成风。
在才旦老人家中吃过简单的饭食,我们去马路南头四社的一户人家——拜访回族村民韩生春老人。韩生春老人的庭院二分天下,中间开一道门与一爿菜畦的小院相隔。韩生春老人白须飘飘,精神矍铄。屋里待剩下我们两人。我把手机放到一圈沙发跟前的茶几上,跟他讲清楚采访内容就点开录音键。之前,切羊书记说过陆切村百分之八十的各族村民都会讲藏语。为了活跃气氛,我跟韩生春老人讲了几句藏语,他都非常流利地做了回答。韩生春的汉语口音略带青普音(青海人说普通话):“我们原来是化隆县卡岗山上阿什努地方的(笔者注:今化隆县卡岗乡阿什努村),我爷爷辈上(他重申“或者是爷爷的爷爷”)是藏族。我父亲本姓马,当初在马步芳军被抓来当兵,青海解放初期就当逃兵一口气跑到陆切。经过贵德尕让(笔者注:今贵德县尕让乡)时,遇到一位汉族老人,他告诉我父亲逃难改姓埋名稳当些。于是改姓韩。 ”韩生春老人提到的这些地名,我在作家张承志进入卡力岗的凝练文字中屡有目击。这些地方根据地方史志的记载,大约在清乾隆年间,卡力岗(ཁ་སྒང་།)的土著藏族都因为信仰改宗,大多数随了回族,民间至今通行藏语。韩生春老人语速沉静,在午后清亮的光芒中,室内陈设和素洁的墙面以及韩生春老人坦然的表情像是款款回忆……仿佛是发生在昨天的故事:“然后我父亲一个人跑到陆切投靠一户藏族人家打工糊口,当地都是藏族人家。因为父亲人诚实干活又十分卖力,加上懂藏语,大家交流融洽,有点粮食和一点积蓄之后,那户藏族人家问父亲你有没有家人?父亲说有,在卡岗山上阿什奴(ཨ་སྔོན།)村子里的老人们给父亲凑了一点钱让他把家人接回陆切。父亲就回家把母亲、妻子和孩子接回陆切了。当地耕地不多,我父亲用铁锨挖了两三亩地,家境也慢慢好起来。”韩生春老人望着窗外:“陆切当地本来有藏族,之后来了回族,之后是汉族、撒拉族、土族。”“我们家当初是住在下庄的。村子里的藏族老人说,下庄藏民多,你一个回族做什么都不太方便,你住上庄吧。”韩生春老人手指院子:“就是这里儿,这个老庄廓(笔者注:院落)。当时打庄廓(笔者注:建筑打基础)的时候,全村的藏族人都来帮忙,只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当时,打庄廓那天,藏族老人们前来坐在一起喝茶为了长精神,藏族年轻人打庄廓的夯土墙。”韩生春老人说他儿子的家就是他家前面那幢房子。韩生春老人说他大哥家今天定亲,他的午饭就在那里在吃的。明天搭礼,后天成婚新娘入家门。聊到村风,韩生春老人说,陆切村的藏族人家办喜事都会请回族,我们去上席也一样吃肉喝茶拌糌粑。我们办喜事也叫上藏族兄弟,一家一家地请。“那时候虽然条件不是太好,但是大家都会认真回礼。藏族人拿着龙碗来。大家在一起喜气洋洋。”“我们一起干活时,大家都是共用几个杯子喝茶,一个馍馍掰着吃。”“村子里的风气也是尊老爱幼,村里有一座清真寺和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各个宗教之间相互尊重,都是前人们留下的好传统,有些变成了村规。”采访之后我拿到陆切村委会为我提供的材料:近年来,陆切村委会在乡委乡政府领导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家庭”活动,通过“五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孝亲敬老”等评选活动,弘扬正气,树立新风,涌现出李加才让、东主加等国家、省州县先进模范人物;组织藏族、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群众开展射箭、民族饮食培训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感情,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内涵;为充分调动村里妇联、团组织、治保、寺管会等内部管理组织参与和谐村庄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村“两委”班子坚持落实“一事一议”等民主管理制度。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与内部管理组织配合默契,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件;村“两委”还经常组织寺管会成员集中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大了对文化阵地、村容村貌、以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投入;通过板报、横幅、标语等方式,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和法制观念,村里多年没有发生汉藏回群众之间的纠纷,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两委”班子注重与周边村庄的友好和谐工作,采取联谊、走访等办法加强和增进与常牧镇拉德村、过马营镇角色村群众之间的交流和感情,草山纠纷矛盾也得到极大改善;陆切村“两委”班子成员共 5人,其中汉族干部1人、藏族干部3人、回族干部1人,都是村里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村“两委”一班人在一起,谁出了问题,主动承担责任,大家相互批评帮助。有意见会上讲,会下不讲;当面讲,背后不讲,只补台,不拆台,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团结不同意见、多听不同意见,相互监督,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关于陆切村这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我此前与原青海日报社副总编辑、著名作家王文泸前辈聊过。他告诉我,他们在2004年到陆切村采写过一篇报道,题目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报道内容是陆切村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李加才让的事迹。除了李加才让,陆切村还有前任书记东主加,他不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也是领导群众致富的“领头羊”。在这一点上,才旦老人与我交谈时认为多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要团结群众,更要在团结稳定的基础上带领群众谋福利奔小康。他感慨村官“不好当”!
从韩生春老人家里出来,我上了俄见才让开来的一辆“小双排”,从三轮的“刚松”到四轮双排的“升级”待遇于我也是生平第一次,我很兴奋,一路上和他们开起玩笑来。经过村头的庄稼地我看到压弯了腰身的油菜地。切羊书记告诉我,今年旱情严重,这几天又是多雨天气:“必须抓紧收割。”一旁的俄见才让说上面给了一个农业机械配给项目,村里准备成立农机服务队。
在一个硬化的田间地头的拐角,我见到陆切村资料里提到的红笋地,红笋地边上站着一位戴草帽的中年人。切羊书记介绍他是村委会会计陈贵平,是这块红笋地的承包者。陈贵平告诉我2015年新街乡通过调整农牧产业结构,引进大户种植露天蔬菜,而他陈贵平通过在种植大户的地里种植学习,逐渐掌握了一些种植蔬菜的技术。他自己从乡亲们手中流转土地100亩(6.67公顷)土地,种植红笋,试种十分成功,“我们乡适合红笋生长,一年种两茬。”陈贵平操着一口地道的青海话,他对陆切村跟乡里的情况都非常熟悉:近几年新街乡的蔬菜产业按照特色化发展、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的思路加快转型升级,已经逐步形成了山川种植发展新模式,为贵德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闯出一片新天地:“陆切村水浇地旱地统共3576亩,村里种植经济作物红笋1000亩。”“土地流转也可以自己承包种植,给菜农、种植大户们带来了很大的利润,还解决了剩余劳力。”“红笋收获后老板直接到地头收销路不用担心。” 记者通过陈平贵的介绍看到产业调整后的蔬菜种植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户增收的重要支柱,感到由衷高兴!“因为疫情承揽红笋加工的甘肃那边物流不通,所以今年红笋不景气。”看着一地长势良好的红笋,确实让人心忧!
在陆切村更靠南的“贵德雪山露源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我们也对“公司+农户”的形式建成的标准化养殖场有了进一步认识。切羊书记说陆切村发展牛羊养殖的大户共有8户,全村通过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养殖业,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产品结构也更趋合理……
归途。午后日头偏西纤云散淡,经过的几处刈割的庄稼地,右边是麦子左边是青稞,油菜地蓬松的穗杆仿佛在弓腰恭迎收割……
乘车回县城的路上,年轻的司机小曾指着右前方一座宅院“那个,麻吾村村长家里的老二媳妇就是藏族。”
晚上回到县城的住所,临睡在采访本上随手写下几行字,也算是此行的一点感受:一、麻吾峡口风疾、莫觉沃河流长;二、陆切是块宝地;三、承志老师卡岗之行的“回藏结邻的化隆大山”与此行造访相关联;三、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中国西藏网 文/成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直击“活”了近700岁的四川壤塘藏式老碉房
有着近700年历史的日斯满巴碉房安静地屹立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石波寨。在阳光照耀下,6楼的木栏上,新收割的青稞散发出淡淡清香,76岁的碉房主人洛吾王尔甲正坐在3楼客厅绘制唐卡。[详细] -
守望12年 50位科研人员在三江源累计拍摄超10万张雪豹影像
2010年至今,在北京大学的技术指导支持下,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50位年轻科研工作者,在三江源地区累计拍摄超10万张雪豹影像,共识别出400多个雪豹个体。[详细] -
扎根高原,探寻大地宝藏(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穿越巍巍昆仑,翻过祁连达坂,丈量柴达木盆地……30余年间,他和同事们以高山为伴,穿行戈壁荒滩,在茫茫高原上探寻大地宝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