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湟鱼宝宝”成长记

发布时间:2022-08-15 09:57:00来源: 新华社

  伴随着又一个洄游季的结束,青海湖迎来了一批新的生命。记者日前探访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记录湟鱼人工孵化培育的过程。

  每年5月底至8月,是湟鱼洄游的季节,在沙柳河、布哈河等淡水河道,成群结队的湟鱼逆流而行。然而,这场生命繁衍之旅不仅艰辛,还面临被捕食、天气突变、河道断流等凶险,湟鱼自然繁衍的成活率不足千分之二。来自青海渔政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坚守在湟鱼的主要洄游通道,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助力湟鱼种群繁衍。

  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是青海湖“水—鱼—鸟”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物种。由于过去大肆捕捞等原因,其资源量一度急遽下降,濒临灭绝。

  7月6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的技术人员在为小鱼苗喂食。新华社记者 陈杰 摄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是湟鱼“人工大产房”之一。记者看到,在实验站车间里,分布着一个个圆形大水缸,密密麻麻的小鱼苗形似小蝌蚪般,随着清澈的水流在水缸内快速地转着圈游动。

  实验站站长周卫国介绍,湟鱼的人工孵化,总体上分采集、孵化、破膜、发育等步骤。水缸里的水流引自两三公里外的沙柳河水,经过了5次净化、过滤,通过流速控制,模拟出自然河水的环境。孵化培育的过程很奇妙,从河道中采集回来的受精卵,经流水循环式孵化5天后破膜,湟鱼宝宝们脱离孵化网箱进入水流中,继续发育,开始学游泳,先是垂游,到20天左右,开始平游,这时就好比小孩子学会了走路,体色也慢慢发黑。

  “跟养娃娃一样,比养娃娃还操心。24小时不停,每两个小时分别投喂蛋黄水和黄豆粉液,还有轮虫、商品粉料等。”周卫国说。


8月8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为繁育车间里的湟鱼喂食。新华社记者 陈杰 摄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北郊的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分布有一大片池塘,是湟鱼宝宝们的“幼儿园”。一方方池塘里,隐约可见一尾尾黑色的小鱼苗在游动。救护中心原种场负责人田文根正在投撒饵料。

  从“大产房”到“幼儿园”,是一场叮呵护生命的接力。为迎接湟鱼宝宝们的到来,这里的工作人员要提前一周引来河水并经过沉淀过滤,保持水质的清新;提前培养一些饵料加入池塘,把池塘的水养“肥”,好让长途旅行的湟鱼宝宝们“饱食下塘”,恢复体力,适应新的环境。待湟鱼宝宝们下塘两天后,还要再撒入黄豆豆浆,保证它们的营养。


这是8月8日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拍摄的湟鱼。新华社记者 陈杰 摄

  救护中心推广研究员祁洪芳说,从“大产房”到“幼儿园”,湟鱼宝宝们经历的是一场夜间的“有氧旅行(运输过程中往水里打氧气)”。因湟鱼是冷水鱼,夜里气温低,可以保证小鱼苗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温度环境。同时,为保持湟鱼基因的稳定和种群的均衡,同一车鱼苗来自同一条河道,放入同一个池塘,待来年增殖放流时,也会放入原来的河道。

  祁洪芳说,多年实践表明,人工增殖放流是快速补充生物群体数量、稳定物种种群结构、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2002年以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已累计放流裸鲤原种1+龄鱼种1.97亿尾。目前,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已增长到10.85万吨,经权威机构评估,增殖放流对资源恢复的贡献率为23%。

  来年的洄游季,这些小鱼苗满一周岁时,将陆续运回放流,重返原来的河道。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直击青海湖湟鱼洄游高峰

    盛夏时节,青海湖特有物种湟鱼(学名“裸鲤”)迎来洄游产卵的高峰期。洄游之路充满艰难险阻,从产卵到孵化,湟鱼鱼卵出苗率往往不足百分之一。[详细]
  • 濒危物种青海湟鱼开启“九死一生”洄游季

    6月的青海湖,水鸟翔集、鱼翔浅底。此时,青海湖中的特有物种湟鱼也开启了每年一次的洄游之旅,通过这段艰辛的历程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详细]
  • 青海湟鱼进入洄游季 鱼群逆流产卵

    每年5月底至8月初是青海湟鱼洄游产卵的季节。成群的湟鱼沿着青海湖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到上游淡水河产卵。青海湖北岸到南岸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以及黑马河是其重要的洄游产卵场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