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崇州帮扶:点线面齐发力,助推马尔康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5-27 16:01:00来源: 四川日报

  崇州对口支援马尔康打造“花语藏寨”,松岗镇洛威村植树种花,环境美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杨雪波 摄


崇州、浙江平阳与马尔康市联动,对马尔康全市中小学生进行眼视力筛查。陈敏 摄


崇州对口帮扶马尔康的干部走村入户调研。 陈敏 摄

  5月12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镇英波洛村,工人们正在抓紧平整土地。“这个月内,要在村里种植500亩菊花,打造‘花海梯田’,全力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马尔康市发改局副局长、崇州市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钟阳说,到七八月份花开时,英波洛村将变成浪漫的“花语藏寨”。

  距离马尔康市300多公里外的崇州市,随处可见的川西林盘,是游客体验乡村景观、寻找儿时乡愁的好去处,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载体。崇州对口支援马尔康,二者将会产生什么新的化学反应,擦出怎样的新火花?

  为更好地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前两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打下的“地基”上,崇州第三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接过脱贫攻坚“接力棒”,将乡村振兴示范点作为重点突破口。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注重“点、线、面”结合,崇州市从“花语藏寨”建设入手,串联核心区域联动发展,助力马尔康市全面建成国际生态旅游文化名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以“花”绘点,打造“花语藏寨”

  错落有致的梯田,风貌统一的藏寨,是英波洛村的旅游特色。但知名度不高,游客不多。通过调研,崇州对口支援工作队因地制宜,为英波洛村制定了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

  “村里有上百年历史的藏寨建筑,现在又规划了花海梯田景观,并突出嘉绒传统文化、手工技艺,植入花海小火车、藏餐火锅、手工唐卡体验馆、儿童乐园等业态。”英波洛村党支部书记罗衣乓说,“建成后,这里将是一个浪漫而色彩斑斓的世界,不愁客人不来。”

  植树种花,美化环境,植入业态,扶持集体产业,聚力打造“花语藏寨”乡村振兴示范点,这是崇州对口支援工作队在马尔康实施“造星”计划的重点内容。

  结合马尔康现状,借鉴崇州“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理念,崇州对口支援工作队按照“大田即美景”模式,以“花语藏寨”为抓手,采取“一山一水一藏寨,一村一产一花语”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比如,松岗镇洛威村就大面积种植向日葵,配以乡村民宿、中蜂养殖体验等乡村旅游系列项目,逐渐形成“游在洛威、吃在洛威、耕在洛威、住在洛威”的藏式生活沉浸式体验打卡地。

  马尔康镇纳足村则主打“思念”牌:将在沿路河谷等地段打造“高山花卉长廊”,这条长廊原是当年红军进入马尔康的通道,崇州对口支援工作队助力挖掘红色故事,展现红色元素,让人们赏红色花、受红色教育、思念缅怀先烈。

  截至目前,“三个村的景点建设共计投入资金3474.4万元,将于今年底初见成效。”崇州第三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李建刚说,接下来还将加大宣传,让“流量”涨起来、人流涌进来。

  党建引领,探索区域联盟

  5月15日,洛威村种下不久的向日葵已经破土抽芽,给人新的发展希望。

  洛威村地处松岗镇莫足沟内,这个点如何与沟内的莫斯都村、丹波村、哈飘村、直波村共同实现乡村振兴?

  崇州对口支援工作队有特别的思考。“莫足沟长约18.5公里,我们想通过打造‘花语藏寨’乡村振兴示范点位,发挥核心点位辐射带动作用,串联带动周围连线发展。”李建刚说。

  为此,莫足沟内的5个村寨成立了党建引领下的区域发展联盟。在区域发展联盟党群服务中心内,设置了联村综合党委大本营、产业发展联盟大本营、志愿者服务驿站、乡土人才驿站,开辟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人才服务、村级治理、特色文化5个服务窗口。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打破村与村之间壁垒,指导区域内林下菌、香香李、高山蔬菜种植,以及牦牛、林麝、藏香猪养殖等在沟内整体布局,依托莫斯都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建设,做优做强“嘉绒优品”品牌。

  同时,整合区域可用资源,打造形成丹波村红军驿站等为主的红色文化旅游路线,松岗直波古碉群、莫斯都古岩画为主的嘉绒文化旅游路线,花语藏寨、民宿酒店为主的乡村风光旅游路线。李建刚表示,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产业发展联动、村容村貌共建、环境卫生共治、精神文明共创、议事规则共联、公共服务共用、发展成果共享。

  凝心聚力,开启“三地”共建

  今年4月,一场“明眸皓齿”健康行活动在马尔康市第四小学举行,全市16所学校共58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的眼睛和牙齿健康检测。

  这受益于浙江平阳县和崇州市的大力帮扶。在马尔康市委市政府的组织协调下,马尔康、崇州、浙江平阳三方建立共建机制,联合制定了《三地共建协调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了马尔康搭台出力,帮扶队出钱出智的马尔康+崇州+平阳县的三地共建新格局。

  共建开展一年来,在平阳、崇州和马尔康“三地”共建平台上,“师资培训”“花语藏寨”等一个个项目在马尔康快速落地生根。

  在李建刚看来,“三地”共建,可打破帮扶壁垒,破除“自扫门前雪”的问题,着力解决帮扶工作中存在的责任不明确、配合不紧密等突出问题。“‘三地’特色结合,可让帮扶工作‘长处更长’;‘三地’优势互补,可让帮扶工作‘短处更短’。”李建刚说。

  如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三地”共同策划方案、共同投入资金、共同分享成果,出资出力拍摄马尔康文化资源整合宣传片,努力探索互鉴互利互惠发展的合作方式。

  “三地”协作,还将共同打造的精品点位和各自发展的项目串联起来,共同打造出英波洛—纳足—雪马山精品旅游线、莫足沟“区域联盟”产业融合发展线等,最后将一条条区域发展“线”,连“线”成为三地共建之“面”,形成推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