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第一书记”手账:振兴路走的是“齐心路”
图为“第一书记”和党员干部一起工作。(资料图)沈延峰 摄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地处祁连山腹地,虽还未立冬,但冬天已经早早“来访”了。
“全乡79户237人全部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万元,相比2015年,竟实现了8倍增长,牧户也用上了大电网,彻底结束了以往靠天照明的历史。”20日晚上8点,在祁连县最远的乡镇央隆乡,夏尔格村乡村振兴“第一书记”索南土什土正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翻阅着一摞摞厚厚的脱贫攻坚档案。
索南土什土是派驻央隆乡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中年龄最小、学历最高的一名年轻同志,“挑灯夜战”是他驻村两个多月的常态,“工作才刚刚开始!”是他的口头禅。
驻村的每一天,索南土什土都忙得不可开交。“就像今天,上午和包村干事进村指导水毁道路维修,中午给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了大扫除,紧接着下午与村‘两委’入户走访,回来途中调解了一起草场纠纷。晚上到宿舍,填充梳理最近一周工作开展情况。”索南土什土说,虽然忙但他对驻村工作依然满怀好奇和激情。
图为驻村工作队在走访途中吃饭。(资料图) 沈延峰 摄
返贫监测户是谁,村集体经济如何拓展,11月支部党日活动怎么搞……做完这些工作计划,时间已经到了凌晨2点。
索南土什土在日志里写道:“眼下,工作队要抓紧时间进牧家、跑草场、入棚圈,持续为牧民群众讲政策、鼓干劲、提信心。振兴路走的是‘齐心路’,把各族群众的干劲凝聚到谋发展、固脱贫、促振兴、奔小康上来。每一天都是全新的开始、全新的起点,是一段继续奋斗、我将无我的路程。”
马兴平是祁连县卫生健康局派驻央隆乡托勒村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对于刚刚返回原单位的他来说,到央隆乡210公里的路也是一条扶贫的情谊路,在脱贫攻坚驻村的五年时间里,他和村“两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带领村民发展畜牧产业,2017年托勒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60人如期实现全部脱贫。
图为“第一书记”入户走访。沈延峰 摄
回想起与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交接工作的那一天,马兴平眼里噙满泪水:“五年里,我有过心酸、有过泪水,最大的收获就是群众脱贫致富了,就算再吃苦流汗也值得,现在将这根接力棒交他们,心中唯一的念想,就是愿我们的父老乡亲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来越幸福。”
在交接工作当天,马兴平等“老书记”带着新一批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开始进村入户,给“新队员”详细介绍脱贫户的生产生活、产业发展具体情况,一一叮嘱家庭收入点、返贫风险点,以及最近重点工作。
“云生虎家是我跑得最多的,现在他们家住上了新房,收入一年比一年好,真是为他高兴。现在最想念的是每次去他倒给的那一碗奶茶呀。”马兴平说。
晚饭过后,央隆乡曲库村乡村振兴“第一书记”王海军在村“两委”带领下来到脱贫户能毛家。“过去几年,通过工作队的帮忙,我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房子好,有收入,生活越来越好,我真的很满足,谢谢党和政府。”能毛说。
驻村以来,王海军和其他“第一书记”一样,听了很多感恩的话,每一次他都记录在工作日志上:“我们的牧民群众如此善良、淳朴,我要尽快融入曲库大家庭。”“第一书记就要担负起应担责任,尽快彻底了解群众生活生产状况,多听取意见建议。”“将工作热情全部倾注在解决牧民群众所思所求、所盼所需上来,让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目前,乡村振兴工作队已驻村两月余,他们忙碌在基层一线,为特色产品跑销路,在山间林地排隐患,给帮扶对象送温暖……身体力行助力乡村振兴,正在为一方百姓带来稳稳的幸福而努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东门村的“贴心人”——记青海省尖扎县康杨镇东门村第一书记辛飞
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民生实事的同时,辛飞将目光投向了发展产业。通过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2017年开始,辛飞协助东门村将产业到户扶持资金入股到康杨镇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使119名贫困群众受益。[详细] -
“第一书记”驻村日记:从山高路远到藏式新村
“村里环境贫瘠,地质灾害频发……每天看着村民跑到半山腰去拉水,心里很不是滋味。”2017年6月21日,尖扎滩乡来玉村“第一书记”李玉栋在自己的驻村日记中写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