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这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答卷
10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全球《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在主旨发言中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事关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2020年9月13日拍摄的冬格措纳湖。秋季的冬格措纳湖湖水湛蓝、天空辽阔,湖畔的草地红绿黄交融,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李友崇摄/光明图片)
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根据《试点方案》,将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等具有国家代表意义的重点区域纳入试点范围,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行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形成“一园三区”的总体格局。三江源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这是在黄河源拍摄的斑头雁和幼鸟。黄河源头大小湖泊数量已经超多5000多个,生态环境变好后,斑头雁等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多太摄/光明图片)
经过5年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构建起了省、州、县、乡、村全覆盖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在破解“九龙治水”和监管执法碎片化难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这是2017年10月3日在可可西里拍摄的藏羚羊。目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从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以上。2017年,可可西里成为全球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赵新录摄/光明图片)
近年来,青海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数量得到恢复性增长,栖息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介绍:“体制试点以来,我们牢记党中央嘱托,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有力有序推动体制试点各项任务,积极探索实践,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形成了‘一面旗帜引领、一个部门管理、一种类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户一岗管护、一体系统监测、一支队伍执法、一种力量推动 、一种精神支撑’‘九个一’的三江源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范围通报表扬。”
这是2020年6月28日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拍摄的黑颈鹤。六月是黑颈鹤繁殖高峰,成双成对的黑颈鹤在水边漫步。(多太摄/光明图片)
全民参与筑牢生态保护基层网底
三江源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是中国和亚洲的重要淡水供给地,是“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对中国、亚洲乃至全球都意义重大,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与人文价值。
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曲麻莱县,既是长江北源发源地,又是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所在地。
2015年6月16日,工作人员和农牧民管护员在安装监测设备。(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光明图片)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内的曲麻莱县约改镇岗当村,生态管护员文校从二十年前开始从事护林工作。经年累月地带领伙伴们清理河道,守护动物,亲眼见证了三江源头的变化。有了国家公园之后,他感到责任更重了。面对记者的采访,他骄傲地说:“我们这里现在动物根本不怕人,找雪豹有雪豹,想看白唇鹿有白唇鹿,想看马麝有马麝,珍稀野生动物变多了。”
在草地退化的黑土滩,合理配比、科学管理的人工种草,带动原生植物,形成了新的植被。说起家乡这些年的变化,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治多管理处生态保护站站长肖虹动情地说:“今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再找出二十几万亩黑土地的话,可以说是非常难了。我们心里也非常高兴,‘非常难找’,这就是我们的成绩!”
治多县环保志愿队队长江文彭措也用“特别顺眼、好看”来向记者描述家乡这些年的变化。
2017年7月25日,牧民们正在接受自然教育培训。(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光明图片)
据了解,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内,共有17211户牧民,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像文校这样的生态管护员。每个管护员都是“一岗多责、一专多能”,形成新型网格化社区。
他们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生力军,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主体。体制试点以来,青海省通过生态保护公益岗位的设置,有效调动了农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从单一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受益者,筑牢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基层网底。
这是2017年10月3日在可可西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野牦牛。(赵新录摄/光明图片)
生态文明建设青海答卷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以来,算生态账、打生态牌、吃生态饭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通过创新出思路、出举措、出方案、出对策,将生态文明建设引向深入,形成了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生态保护新模式。
这是在青海省杂多县昂赛乡,拍摄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供图/光明图片)
国家发改委生态成效阶段性综合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区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藏羚羊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如今的7万多只,斑头雁数量从不到1000只增加到3000多只,三江源核心区域雪豹频现,各大水域花斑裸鲤等50种高原土著鱼类资源明显恢复。黄河、长江、澜沧江青海段出境水量年均达620亿立方米以上,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以上。
这是2020年9月18日拍摄的黄河源头辨状水系。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从这里出发的三条大河,哺育了全球最悠久、最丰富的人类文明。(多太摄/光明图片)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今天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已全面完成,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的试点目标正在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国家公园青海答卷正在美丽的三江之源徐徐展开。(本文视频素材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这是2017年3月24日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拍摄的猞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守护绿水青山。现在,青海全省生态持续改善,境内的雪豹、藏羚羊、猞猁、臧野驴等珍稀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加。(李友崇摄/光明图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喜讯!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详细] -
三江源头立起 生态文明建设新的里程碑
三江源,这片令我们深爱和自豪的故乡家园,经几寒耕暑耘,完成了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是世界海拔最高、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详细] -
三江源头打造国家公园典范
在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牧民群众主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享受着一项项生态反哺“红利”,生态生产生活正向着良性循环转变,江源极地成为了野生动物的天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