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姑娘爱上短视频 中英双语传播藏文化
今年春节,“00后”藏族姑娘格桑卓玛自出生以来,第一次尝到家乡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传统美食——藏式土锅子。她通过社交媒体,用中英双语向海外展示藏族文化风情、民族歌舞、特色美食。
图为格桑卓玛通过社交媒体,用中英双语向海外展示藏族文化风情、民族歌舞、特色美食。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格桑卓玛是藏族母亲与汉族父亲的爱情结晶,2002年在昆明出生。她回忆道:“在家里,除了妈妈偶尔制作奶渣、酥油茶、糌粑这样的(藏族特色)食物外,我很少接触到与藏文化有关的事物。”
小学、中学时期,喜欢穿运动服的格桑卓玛看起来与身边同学无异。那时,她不清楚藏族之于自己意味着什么,倒是同学们对此感到好奇。“他们总是问我,牦牛不怕冷吗、青稞像大米一样吗、经幡是什么……这样那样的问题。”
格桑卓玛不知如何解答,于是将牦牛干巴、青稞糌粑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图为格桑卓玛在与藏族小伙一起挂灯笼迎接春节。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其实,每年春节,父母都会带格桑卓玛回到迪庆,与藏族亲戚团聚。亲戚会带着格桑卓玛挂经幡、煨桑祈福,这是迪庆春节习俗。
“经幡五颜六色,比竹竿长,挂的时候需要一头高一头低。”格桑卓玛小时候喜欢这些藏族习俗,认为迪庆春节气氛比昆明更浓厚,“大家享用一顿丰盛藏餐后,就围着屋子中间的大柱子跳起锅庄舞”。
2020年,格桑卓玛考入厦门集美大学。这所学校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8年创办,是一个文化大熔炉,不仅深烙中华民族印记,更兼容东南亚多国民族文化。对藏文化的探索和思考一直贯穿格桑卓玛的学习历程,这让她对保护和传承藏文化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并学着用新的角度去看待藏文化。
图为格桑卓玛与大家一起享丰盛的藏餐。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很多藏族民众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短视频,展示锅庄舞、服饰、房屋、饮食等各方面的精彩生活,这引起了格桑卓玛的兴趣。
今年春节,格桑卓玛回到迪庆,穿上天蓝色藏装,主动参与“春暖一江水畅 畅Xiang彩云南”澜湄六国新春文化交流活动,用英语向澜湄六国展示藏族文化风情、民族歌舞、特色美食等。
图为饭后,格桑卓玛(左一)与大家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格桑卓玛打开手机摄像头,走进一个名叫“奶思”的藏族村庄,通过社交媒体向海外直播,介绍了从土墙变为石墙,极具现代设计元素的新式藏房;展示了藏式土锅子的制作方法与藏餐文化;呈现了藏族家庭围成一圈唱歌跳舞的场景……她拍摄录制的视频,还剪辑成数十个短视频,在春节期间不断播发。“在互联网时代,我要成为一名中英双语藏文化传播者。”
图为穿上藏装的格桑卓玛(左二)在村里与长辈们聊天。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放眼整个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这里或许是世界上民族种类最多、文化最为多样的区域。”格桑卓玛说。她希望,生活在澜湄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能够相互推介本民族的特色,增进彼此的理解与友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短视频呈现别样精彩 藏区新春悄然“上线”
今天的中国,发达的移动互联网全方位、全时段呈现着包括藏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精彩文化与生活状态。无论身处何地,仅需动动手指,便可“走进”中国任何一个民族。[详细] -
短视频带来致富新途径!95后藏族姑娘用快手带火家乡特产
如何让优质的虫草、松茸等山货走出深山?四川21岁的藏族姑娘卓玛通过快手的“短视频”与“直播”找到了答案。[详细] -
瑞士手工艺者Katja:让牦牛毛起舞 助藏文化焕发新生机
随着手工艺品的迁徙流转,跨越千年的文化也将焕发出生命力。据Katja介绍,“起舞牦牛”手工艺品已逐渐得到市场认可。与此同时,她还尝试着打入海外市场。[详细]